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一号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中山东一路33号原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1870年12月毁于火灾,1873年完成重建。重建建筑由格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余洪记营造厂建造,二层砖木结构,具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并带有外廓式建筑特征,是外滩建筑群中建筑年代最早的建筑。整座建筑典雅匀整,底层五孔券廊,二层廊式内阳台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屋顶为西式四坡顶但铺有中式蝴蝶瓦,屋前是典型的英式花园。

1845年11月29号在上海开埠两年之际,清政府上海道发布告示“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况,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块面积830亩的居留地,当时还充满着城郊农村生活气息的地方,即是后来的英租界,法国在其旁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外滩的租界身份已成雏形。

1849年,英国领事馆建成,那是外滩第一座高楼,万国建筑之始,上海城市之初。1840年英国人匆匆搬入建造好的领事馆房屋后,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入外滩李家庄新馆办公。仅用了二年建筑出现问题被迫拆除,1852年领事馆重新翻造房屋。过了十八年,即1870年12月24日深夜零点,英国领事馆失火,消防皮管取水路途曲折不敷应用,延误时间,火势旺盛,将房屋和文件档案全部付之一炬。如今留下的英国领事馆,是大火后新造的。由英国建筑师格罗思曼和鲍依斯设计并负责监造,1872年6月1日正式开工,1873年工程竣工,为目前外滩一线现存最早的建筑。建筑占地38559平方米,主屋高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架,外观呈方形,周边设列拉式阳台,屋顶为四坡顶,铺设中国蝴蝶瓦,立面门窗采用平拱合公券,装有影叶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在水泥粉刷勾勒横线的外墙衬托下,建筑外观朴素,庄重,有韵味,显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建筑北侧,建造一幢与主屋相同,是供领事生活起居用屋。

建筑前身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官邸,外观属于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的装饰丰富细腻,井然有序的古典柱子与壁柱为其特征,建筑内部起用爱奥尼柱头,而外廊的柱头为外滩建筑中少有的科林斯柱饰。外廊底层为原官邸保留下来的花砖,华丽精巧。
中山东一路33号,原为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英国领事馆:格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砖木结构,1872年竣工。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典型的外廓式。原为清水砖外墙,底层中部有五孔券廊,二楼为廊式内阳台。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建筑风格与领事馆相近,底层采用券柱廊。



建筑前身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官邸,外观属于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的装饰丰富细腻,井然有序的古典柱子与壁柱为其特征,建筑内部起用爱奥尼柱头,而外廊的柱头为外滩建筑中少有的科林斯柱饰。外廊底层为原官邸保留下来的花砖,华丽精巧。

前一篇:南京东路20号原华懋饭店
后一篇:中山东一路14号总工会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