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路262弄顺天村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顺天村位于成都北路东侧重庆北路西侧,江阴路南侧威海路北侧,除威海路其他路上均有出入口。
|
里弄 |
|
结构 |
建造年份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成都北路262弄 |
顺天村 |
新式里弄 |
砖木二,三层 |
|
24 |
8022平方米 |
顺天村原名庆馀里,本来是贫儿教养院的地产,1939年该房产转手女子商业储蓄银行。1920年代开始,租界的房地产开发逐渐向城市西部和郊区迁移。市中心并没有太多空余的土地,因此新地产开发项目少,主要是租地翻造。由于当时的庆馀里是老式住宅,所以房价低于市场的平均价。女子银行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为产主后将所有的老房拆除,重建为新式里弄,坐地抬价,并更名为“顺天村”。
顺天村这种新型的住宅多为并排的连栋楼房,具有占地面积少,楼层以及可出租单元多的特点。这种新式里弄,脱胎于传统的石库门建筑,配有矮围墙、花园、出挑阳台和卫生设备,是当时新兴房地产投资的不二选择。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位于南京路480号,是近代上海唯一一家以“女子”命名的银行。该行于1924年成立,从此以后年年盈利。
提起这个银行,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曾经担任该行副经理的张幼仪。而提到张幼仪,大家就会想到徐志摩。张幼仪这一段十分短暂的婚姻,成为了她在众多媒体笔下的标签。实际上,她的一生成就繁多。她不仅是一名大学教授,还是一名卓越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她在1932年(并不是许多资料写的1928年)出任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经理,是该行的九名董事之一。直到1946年辞职,张幼仪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商业能力为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1953年,张幼仪通过朋友认识了住在她楼下苏记之医生,并打算结婚。苏记之是个离婚男人,身边还有三个女儿,他在香港开了两个小型私人诊所,以治花柳病为生,在这个时候,张幼仪走进了他的生活,但是张幼仪还是有些犹豫,于是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征求他的意见。徐积锴接到信后,迅速回信,大概意思是,母亲养育我已经尽到了责任,结婚一事,母亲自己做主就好。没过多久,张幼仪和苏纪之在日本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仪式,也算弥补了张友谊的情感遗憾。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一直恩爱有加,彼此尊重。
婚后,张幼仪陪苏医生说说话,聊聊天,谈谈事情,也经常一起研读医学书籍到通宵。为了能挣多一些钱养家糊口,张幼仪在白天和苏记之分处在两个诊所,一旦有生意上门,她就要急匆匆的搭车和苏记之碰面,告诉他到哪里赴诊。那段日子过的非常劳累,但能吃得下苦的张幼仪并不在意,她和好心而善良的苏记之过的非常快乐而充实。在1967年,张幼仪还和苏记之去欧洲旅行,重访徐志摩以及她以前生活过的地方。
1972年,苏医生去世。1974年,张幼仪终于获得美国移民局的签证,前往美国依亲,住在纽约皇后区儿子徐积锴(阿欢)家附近,终于得以和儿孙团聚。过着非常恬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1988年元月21日,张幼仪饱受支气管炎折磨的她最后一次在亲人的陪伴下滑入梦乡,从此再没有醒来,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