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路上历史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天平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长1090米,宽13.0~20.0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筑,以法国旅华耶稣会主教命名姚主教路。1943年以广西天平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南洋模范中学。

2012年 天平路地段医院。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1952年9月18日,保健院在普陀区长寿路170号建院正式成立,1956年10月,保健院迁至徐家汇衡山路910号,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有楼房3幢。

树德坊民居北立面

树德坊民居南立面

改造后为衡山坊

改造后的洋房

由11幢独立花园洋房及两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

衡山坊原名“树德坊”,位于衡山路天平路交会处,始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如今坐拥徐家汇大商圈核心地带。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及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修缮、加固与提升,完整呈现了原有建筑的肌理与空间形态,重现海派建筑神韵,又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元素。衡山坊保留了很多近现代不同样式的海派民居,由11幢独立花园洋房及两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

天平路290号--308号
天平路46号住宅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
| 天平路43—51弄 | 国泰新村 |
新式里弄 |
1939年 |
砖木三层 |
44幢 |
4007平方米 |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805190000297 天平路75弄1~3号住宅
民国 天平街道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805190000297天平路91弄37~45号住宅
民国 天平街道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805190000286 天平路91弄24号住宅民国 天平街道
康平路、天平路交叉路口东南角的天平路135号有一幢较大的洋房。1918年,梁启超为了纪念蔡锷,在上海成立松社,社址就设在这幢洋房位置。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松坡图书馆。1923年,上海松社迁到北京,松坡图书馆也迁到北京北海公园内的“快雪堂”。后来建了这幢洋楼,属于一个姓孙的人。到40年代,这座花园别墅已不太景气了,花园内杂草丛生。

如今这座別墅小门上的门牌号是康平路207号。----摘自《上海滩》2008年第7期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创建于1901年(交大内),其前身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为中国“公立小学之始”。1927年前附属于大学,1927年改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1938年迁入现址。“南模”里还保留了历史建筑叔逹楼和同一楼。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945180000252 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旧址 清 天平街道
天平路206弄1号杜聿明(1905~1981)寓所

2012年 天平路地段医院。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衡山坊新街区的建筑根据色彩和质感被划分为两大类型:北部新里墙面采用浅黄色喷毛压花处理,南侧花园洋房外墙采用咖啡色喷毛压花处理,所有建筑的勒脚、窗套、檐口、墙面腰线则采用斩假石,使其完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历史沧桑感。

树德坊民居北立面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
| 天平路276—320弄 | 树德坊 | 新式里弄 |
1934年 |
砖木二、三层 |
87幢 |
9770平方米 |

树德坊民居南立面

改造后为衡山坊

改造后的洋房

由11幢独立花园洋房及两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

衡山坊原名“树德坊”,位于衡山路天平路交会处,始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如今坐拥徐家汇大商圈核心地带。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及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修缮、加固与提升,完整呈现了原有建筑的肌理与空间形态,重现海派建筑神韵,又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元素。衡山坊保留了很多近现代不同样式的海派民居,由11幢独立花园洋房及两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

天平路290号--308号
前一篇:广元路139弄长风一村
后一篇:天平路43—51弄国泰新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