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古建筑、历史遗迹类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黄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历史遗迹类一览表

| 名称 | 时期 | 地点 | 公布日期 |
| 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 |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城墙,清嘉庆十年(1886年)建大境关帝殿 |
南市区大境路口 |
1959年5月26日 |
| 沉香阁 | 明万历间(1573~1620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迁今址 |
南市区沉香阁路29号 |
|
| 商船会馆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年) |
南市区会馆街 |
1959年5月26日 |
| 书隐楼 |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
南市区天灯弄77号 |
1987年11月17日 |

1.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
在南市区人民路大境路口,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上海县,县治设在上海镇。嘉靖年间,经济日趋繁荣,人口增多,加之倭寇在江南沿海城镇骚扰甚烈,居民生命财产均受威胁。先有上海县绅顾从义奏请修筑城墙,未得工部审准。其后松江知府方廉,发动地方人士筹款,并拨府库一部分余款,靠地方力量筑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动工,十一月间竣工。上海城墙周围9里,高1丈5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和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时,先后加高5尺和4尺,高至2丈4尺,外有城濠,长1600余丈。有6座城门;东曰朝宗,今称大东门;南曰跨龙,今大南门;北曰晏海,今老北门;西曰仪凤,今老西门;为通往黄浦沿岸方便,另辟朝阳门,今小南门;宝带门,今小东门。在肇嘉浜两端(今复兴东路)有东西水门,方浜上亦有一座水门,城墙上有雉堞3600余。
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法联军协助清军入城防守,武装干涉太平军进军上海,大部分驻扎豫园、城隍庙等处,出入北门不便,法军工兵在今丽水路口开辟一门,并以法军司令孟斗班命名为“孟斗班门”,还在城门勒石纪事。英法军撤走后,巡道应宝时保留此门,加以重建,命名障川门,即今新北门。宣统元年(1909年)又辟尚文门(今小西门)、拱辰门(今小北门)、福佑门(在福佑路口东,曾称新东门)。辛亥革命前,上海部分士绅商贾鉴于城墙妨碍城市经济交通之发展,提议拆除城墙。民国元年(1912年)姚文枬等呈准苏沪两都督,一月份,首先拆除东城一段,填没城濠,埋设下水道。民国2年6月拆除从小东门至老西门北半城一段,填濠筑路曰民国路,今人民路,民国3年冬南北城拆完,名中华路。在城西北,筑城时建箭台一座,明万历年间在台上建小庙,供奉关帝。明崇祯和清雍正、乾隆间屡次修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为三层楼阁,半倚城墙,半在城上。道光六年(1826年)两江总督陶澍题“旷观”二字,十六年(1836年),建石牌坊,总督陈銮题额,书“大千胜境”。二十五年(1845年)建熙春台,此处遂名大境。清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小刀会将领潘起亮、周秀英在大境大破窜入城内之清兵。咸丰十年(1860年)大境亦驻英法军,关帝庙被毁,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拆城时,因大境殿阁尚新,未便拆除,阁下城墙及月城一部分亦未拆,保留至今。明人所列“沪城八景”,有“江皋霁雪”,昔年西城外是一片菜畦和坟地,冬日大雪之后,白茫茫一片,上海人登大境阁饮酒赏雪。此后,这里成为风景点。大境阁下有荷花池,古树竹丛,间种桃柳,为文人雅士饮酒之处。清咸丰二年(1852年),李善兰来大境阁,一住十年,从事翻译和著述,有《续几何原本》、《代数学》,传播西方科学。清代,大境关帝殿内曾有“月下老人祠”。20世纪以来,除关帝殿等外,曾开设小学。民国36年(1947年)大修。50年代后,长期为街道工场、工厂宿舍、住户等使用,原貌改观。1990年南市区政府成立上海市保护老城厢文物古迹基金管理委员会,集款修复上海城墙一隅和大境阁,得到市文管会拨款和有关单位贷款,文化界、南市居民捐款者颇多。经过动迁,1992年动工,1995年10月竣工开放。
2.沉香阁
在南市区旧校场路西,沉香阁路29号,又名慈云禅寺。据嘉庆《松江府志》等记载,明万历间,豫园主人潘允端督理漕运、漕储,至淮口,见有沉香木观音像,浮于水上,携回建阁供奉,原在安仁里门楼上(今安仁街口)。明末倾圮。清嘉庆六年(1801年)苏松太兵备道李廷敬捐款重建于今址,十年潘氏后裔捐寺前余地兴建前殿,十九年又建大殿。沉香阁为慈云禅寺之主体,两层,观音像在阁上,额曰:“南海宝筏飞渡观音大士阁”。沉香观音姿态与一般观音塑像不同,屈一足而坐,手垂于膝上,头部稍侧,若凝思状。
“文革”中,沉香阁所有殿宇的佛像都被砸毁,寺为工厂占用。1984年国务院公布为一批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142处,将沉香阁列人。1989年9月上海市佛教协会向海内外筹募资金,动迁占用单位和居户,开始修复并改为比丘尼道场。迄1992年底,沉香阁、大殿、东西配殿、应慈法师纪念堂修复竣工。应慈法师为禅宗临济法派第四十二世,民国2年(1914年)参加开办哈同花园内的华严大学,民国28年创办华严学院,民国32年卓锡沉香阁开讲全部《华严经》,1954年、1962年先后被选为上海市和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65年8月去世。佛教界在沉香阁印月禅室建立纪念堂。
在南市区马家厂,今会馆街28号,创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沪上沙船业各帮船商集资建造,为上海最早的会馆建筑,有大殿、戏台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添建南北两厅。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看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拜厅、钟鼓楼、后厅。同治元年(1862年),英法军队入城协防抵御太平军,在商船会馆内驻扎,撤防后,为江南制造局使用,殿宇多毁。同治七年重修,光绪十六至十八年(1890~1892年)因飓风损坏戏台,进行修理,并维修其他建筑。
清光绪三十三,年商船会馆董事等筹款创设初等小学于会馆内,宣统二年(1910年)增办高等小学。商船会馆之门头,较为高大,墙面贴方砖。戏台较古朴,为石柱,八角形藻井,以八块木板拼成,施彩绘,乃宋代式样,称“斗八藻井”。大殿巍峨宏敞,前设抱厦,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屋脊高耸,正脊有“国泰民安”四字,垂脊上多塑文臣武士。大殿正中神龛置天后像。殿前左右侧有楼房,作办事、议会之用,东北部的房屋,原有商船公局,办理商船出口交捐,管理浦东浦西之沙泥荡地等事,还附设承善堂,办理水手伤亡抚恤事宜。4.书隐楼
在南市区巡道街天灯弄77号,占地15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39平方米。清乾隆、嘉庆时内阁中书、兵部尚书沈初(平湖人)住宅,约在道光初年,为郭万丰船号主郭氏购得。此宅前部并列建筑三座,中间正厅七架梁,东西有轿厅、花厅等。后部东侧有话雨轩、船舫以及假山、花坛等。西面围以高10余米的风火墙,为内宅,有前后楼厅及东西厢,形成走马楼。前进楼上有“书隐楼”匾,沈初题,原为藏书楼。

全部建筑,以砖刻木雕最为出色。五进内宅的门头上,有“古训是式”匾额,匾额左右兜肚及上下枋,有“文王访贤”、“穆天子见西王母”、“老子出函谷关”等图。砖雕图人物众多,鸾、凤、牛等走兽,造型生动。楼上东西侧与两厢连接处,大砖雕如屏,雕“三星祝寿”、“八仙游山”图,为国内碑雕珍品。槅扇之桾板、梁枋、云板、垫拱板有浮雕、镂空雕之精致木雕,所刻梅、兰、竹、菊等花卉、狮、凤、蝙蝠等动物,以及“汉宫秋月”、“滕王阁”、“三星图”等构思极奇,艺术高超。

“文革”期间,除内宅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又为玩具厂等使用,花厅、船厅等门窗装饰被拆除,颇多损毁。西邻酱菜厂建楼,影响风火墙,裂缝最大处达20厘米。南市区保护老城厢文物古迹基金管理委员会拟与业主洽商,进行抢修。

198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建筑,以砖刻木雕最为出色。五进内宅的门头上,有“古训是式”匾额,匾额左右兜肚及上下枋,有“文王访贤”、“穆天子见西王母”、“老子出函谷关”等图。砖雕图人物众多,鸾、凤、牛等走兽,造型生动。楼上东西侧与两厢连接处,大砖雕如屏,雕“三星祝寿”、“八仙游山”图,为国内碑雕珍品。槅扇之桾板、梁枋、云板、垫拱板有浮雕、镂空雕之精致木雕,所刻梅、兰、竹、菊等花卉、狮、凤、蝙蝠等动物,以及“汉宫秋月”、“滕王阁”、“三星图”等构思极奇,艺术高超。

“文革”期间,除内宅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又为玩具厂等使用,花厅、船厅等门窗装饰被拆除,颇多损毁。西邻酱菜厂建楼,影响风火墙,裂缝最大处达20厘米。南市区保护老城厢文物古迹基金管理委员会拟与业主洽商,进行抢修。

198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一篇:黄浦区革命史迹、名人故居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