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2015-11-19 15:31:29)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图片

杂谈

曹杨一村,位于兰溪路北、梅岭北路西、环浜南岸、棠浦路南北区域,1952年建,原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整个区域采用邻里单元的规划格局,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62年加高为三层)48幢,成行列式布局,为整齐的白墙壁红屋顶建筑。曹杨一村是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有被誉为绿色项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座工人新村,毛泽东、宋庆龄、等领导人曾前往视察,接待过包括尼克松等外国元首在内的10万余外宾,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上师大张闳教授介绍,1952年为关心广大工人的生活,上海市政府在非常紧张的财政情况下,半年建起曹杨新村,第一批入住的1002户,全部是劳模,所以又叫“劳模村”。此后又陆续在沪东一带造起9个新村,而曹杨一村,作为首个见证历史,入选当之无愧。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曾获市纺织系统三届劳模的83岁居民邵森,至今清晰记得:“1952年,‘五一’劳动节后,鞭炮震天响,我和其他劳模戴着大红花,激动啊,站上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跟着一辆敲锣打鼓的小车,欢天喜地,住进了‘苏式小洋楼’,一夜没睡着。”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曹杨一村,白墙红顶犹在,只是已历经岁月的沧桑。而在建成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被作为展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样板生活的窗口。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毛主席就在眼前走过,我却没有认出来!”曹杨一村居委会主任唐锦波连连称憾:“那年我5岁,有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玩,突然见窗外来了很多人,隔着窗户往里看,其中有一个高高大大的,穿着蓝大衣,看上去很熟悉,只可惜戴着口罩认不出来,后来才知道,那是毛主席!”

    后来,毛泽东又来过一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从1954年起,它还先后接待了波兰、古巴等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家住53号的赵爱英,最多一天就曾先后接待了近10人:“客人来了,居委会掏钱买菜,就在家里招待。记得有个加拿大人,最好奇我们家墙上挂的这些奖状,一个劲地问我是什么。”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已是92岁高龄的原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总建筑师汪定曾,作为曹杨新村的设计者,他说当初的设计其实没考虑这么多,只是根据地形而成。“那时,我们这些欧美归国的建筑师,头脑中一直想的是欧美盛行的‘邻里单位’思想,就是在社区的中心造公共建筑,比如学校、银行、邮局等,然后在周边造居民房。”

    当然,这在当时,可不敢明说是欧美的风格,“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么。后来的续建中,我们又加入了前苏联的街坊式的建筑格局,造出了一条条的长块型农庄式住宅。”就这样,曹杨新村,在中国的土地上,融欧美、前苏联于一体,成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投射在建筑上的典型符号。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是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有被誉为绿色项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整个区域采用邻里单元的规划格局,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62年加高为三层)48幢,成行列式布局,为整齐的白墙壁红屋顶建筑。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1915年航空影像图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1962年加高为三层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兰溪路梅岭北路曹杨一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