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阳路219弄昔日的“虹口老街”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虹口老街”属历史习称地名。又名:“沙虹老街、里虹口老街、里虹桥老街、老街”。即是现东汉阳路219弄,位于本区南部虹口港东侧。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志》上已有虹口镇之名,19世纪末上海地图及20世纪初《上海指南》均记载有虹口老街。当年虹口镇以虹口老街为中心,东侧纵有沙虹旧街(今梧州路),横有东街(亦称东栅街,今梧州路10弄,11弄)。虹口老街南起东壁礼路(今东汉阳路),北迄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长百余米。

老居民听上代说,百余年前此处市面的繁荣仅次于十六铺。当时老街有一弄堂(现第7支弄,已封闭)可通往虹口港,弄口有土地庙,庙堂简陋狭小,但过去每年下海庙出会,迎神赛会队伍一定要前来老街,朝拜土地庙,然后他往。老年居民说,这是海神菩萨回娘家看爹娘。下海庙建造于清乾隆年间,按以上两个传说老街及此土地庙的历史可能更长。
1937年9,10月间,老街遭受日机轰炸,全街除3幢结构坚固的建筑外,其余均化为瓦砾灰烬。现有房屋大部分是以后建造的。解放初期,此处尚挂有老街路牌,不久除去。现两侧均为居民居住用房,无商店,已与一般里弄无异了。

虹口老街39号入口的上方刻有“永年里”,走进3米宽、4米高的过道约6米(即37号与41号之间),呈现一幢典型的江南厅堂式住宅,中堂和两厢房之间的天井宽敞而平坦。“永年里”三字楷书工整,定睛谛视,方见上款为“中华民国十六年建”(1927):落款是“半山李樵书”。

七世蔡柏春(1913~1987)是蔡幼笙次子,自幼随父临诊,先在老街与父一起悬壶就诊,后迁至附近东长治路575号(新建路口)悬壶开业,并在对面(东长治路588号)开设“蔡重德中药店”。声誉日臻,又于北京西路设立分诊所。1952年业务鼎盛时主动放弃优厚收入,组织创设提篮桥区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进入提篮桥区医院(现虹口区妇幼保健院),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虹口区科技学会中医学组长,1984年中央电视台先后采访并摄制其治疗经验和动人事迹两次向全国播放。历任虹口区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

虹口老街西侧有幢三层欧式别墅洋房,外墙以花岗石垒砌,二、三层中间石料阳台宽8米,建筑占地面积336.3平方米,院落花园面积近300平方米。楼梯和廊壁均为雕花木刻,富丽堂皇,至今完整无损。楼背面另有一铁杆水泥楼梯与各层相通,这是佣人、杂役的专用通道。整座大楼外墙未经涂粉,俗称“小白楼”。


虹口老街的发端变迁历程,展示了近代上海起源区域之——虹口的历史文化内涵。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此地应列为地方遗址的重要史迹予以保存,避免拆迁;甚至可以招商引资开发成一条传统商街。

老居民听上代说,百余年前此处市面的繁荣仅次于十六铺。当时老街有一弄堂(现第7支弄,已封闭)可通往虹口港,弄口有土地庙,庙堂简陋狭小,但过去每年下海庙出会,迎神赛会队伍一定要前来老街,朝拜土地庙,然后他往。老年居民说,这是海神菩萨回娘家看爹娘。下海庙建造于清乾隆年间,按以上两个传说老街及此土地庙的历史可能更长。

虹口老街39号入口的上方刻有“永年里”,走进3米宽、4米高的过道约6米(即37号与41号之间),呈现一幢典型的江南厅堂式住宅,中堂和两厢房之间的天井宽敞而平坦。“永年里”三字楷书工整,定睛谛视,方见上款为“中华民国十六年建”(1927):落款是“半山李樵书”。
厢房房门。
上海江湾蔡氏女科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已历八世,迄今二百余年,蜚声沪上,名闻遐迩。
始祖蔡杏农的医术医德于乾隆年问在江湾乡里(当时域至今虹口四川北路武进路)名声四扬。传至二世蔡半耕、三世蔡炳(枕泉)、四世蔡兆芝(号砚香)医道更为精深渊博,声誉益隆。四世砚香公并著有多本论著。

七世蔡柏春(1913~1987)是蔡幼笙次子,自幼随父临诊,先在老街与父一起悬壶就诊,后迁至附近东长治路575号(新建路口)悬壶开业,并在对面(东长治路588号)开设“蔡重德中药店”。声誉日臻,又于北京西路设立分诊所。1952年业务鼎盛时主动放弃优厚收入,组织创设提篮桥区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进入提篮桥区医院(现虹口区妇幼保健院),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虹口区科技学会中医学组长,1984年中央电视台先后采访并摄制其治疗经验和动人事迹两次向全国播放。历任虹口区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
梧州路11弄219弄保龄里
地址 |
|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 |
梧州路11弄 |
保龄里 |
旧式里弄 |
1937年 |
|
24幢 |
|
地址 |
|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 |
东余杭路198、208弄 |
树德坊 |
旧式里弄 |
1928年 |
|
9幢 |
|
地址 |
|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 |
东余杭路178弄 |
宝隆里 |
旧式里弄 |
1928年 |
|
28幢 |
|

东汉阳路205号
当年此楼的大门出口设在西侧,直通虹口港岸狄思威路(今溧阳路)361弄。解放初50年代此楼接管后曾作虹口区税务局,1960年1月25日改作虹口区少年宫,1964年7月4日改为汉阳路小学。此时扩展操场封闭了溧阳路的大门,改建了现东汉阳路205号大门。

东汉阳路205号住宅坐北朝南,具体建造年代不详,西式风格建筑,花园住宅,砖木结构的三层住宅。屋顶为多坡顶形式,红棕色木制门窗。外墙为白色涂料抹面,顶部有石刻装饰。此处原为日军指挥部,现为虹口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第十一分队办公楼。
编号 |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HK-J-001-V |
虹口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
东汉阳路205号 |
“小白楼”的建造与演变未见史籍记载。据此楼现工作人员和附近老居民反映,称此楼是黄公馆——旧社会上海大亨黄金荣为外妾造的住房。三年前海外两位老太太曾来探视此楼,称其原来住此,该楼原是她家财产。
黄金荣尚未出头时入赘林家,原配妻子林桂生是声震半个上海的“青帮十姐妹”之一,但她无生育能力,四年后领养了个刚满月的儿子(取名黄钧培)。黄金荣心里总想有个亲生儿子,在外寻妾生子对他本是正常之事,但林桂生不是好惹的,因此除了民国路(今人民路)同孚里和龙门路钧培里公开的黄公馆外,其他的黄金荣私邸是隐蔽不露的。所以“小白楼”这座黄公馆未落史籍就可以理解了。

东汉阳路205号
前一篇:周家嘴路786弄三多里
后一篇:东余杭路211弄春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