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路和云南中路历史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广西北路位于黄浦区中部。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长1058米,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以锡克教堂命名锡(西)克路(Sikh Road)。同治四年以广西省名改名广西路。民国35年(1946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格致中学、上海时装集团公司、第一食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恒源祥绒线公司等。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始建于1874年,由清朝重臣李鸿章倡议,又由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先驱——徐寿先生(1818-1884年)和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佗联合创办,迄今已有137年。她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学校按教育功能分成“五楼一区”,即:格意楼、物趣楼、致远楼、知行楼、格致校史楼,以及室内外运动区。广西北路广东路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广西北路446弄 | 德仁里 | 旧式里弄 | 1929年 |
砖木二层 | 10幢 |
2220平方米 |
新光小剧场即新光影艺苑,与南京东路步行街相邻。曾因播映内部资料片而红极一时的“新光电影院”挂上了“新光影艺苑小剧场”的牌子,成为白天放电影,晚上专门演出悬疑话剧的小剧场。为了适合剧场演出,电影院的屏幕改装为卷帘式,舞台面积也扩大到100平方米左右,又加装了吊杆、调音台等设施。在小剧场话剧找不到更多的合适演出场所,而商厦多厅电影院成为潮流之际,新光影艺苑的“回归”,堪称一次各方资源的完整契合。建于1930年的新光,最早的全称是“新光大戏院”。
11.广西北路牛庄路704号中国大戏院
中国大戏院先后名为
三星大舞台、更新舞台、中国剧场。
1929年兴建,1931年1月30日开业。
由周炳臣、赵如泉和黄楚九三人集资开设,开台戏演员金碧艳、赵如泉、张如庭、贾壁云、小盂七等。因荣记大舞台主人黄金荣对其“大”字不满,“三星”慑于威势,仅上演三天,便被迫改称三星舞台,2月5日起重新开演。李佳春等长期演于此。一度放映电影。后由周炳臣独资经营,称“炳记三星舞台”。1934年初尚小云、谭富英等来此献演,不久让于前闸北更新舞台,经理周筷卿,改名更新舞台。多演连台本戏。民国二十六年由名票孙兰亭等五人接手,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夕转手董兆斌,称“斌记更新舞台”。后多次易手,1944年盘给大来国剧公司张善混等,1月24日更名“中国大戏院”重新开幕,第一期演员有马连良、袁世海、叶盛兰、高盛磷、宋德珠等。抗战期间曾演越剧、粤剧。
1954年市文化局接管改名中国剧场,1955年后组建新中国京剧团,与戏院分离。1958年交黄浦区文化局管理。除演京剧外,全国各地各剧种来沪常演于此。“文革”期间曾改名新中国剧场,1974年改名中国剧场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除京剧外还演出其它地方剧种。1978年后一度成为淮剧主要演出场所。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化妆间利用舞台地下室。初建时座位有一千九百一十四个,现有一千四百一十个,其中底楼八百三十个,二楼五百八十个,三楼座位因视线不佳而停止开放。 1992年剧场翻建,1993年竣工,恢复中国大戏院名,观众席改为软座620只。 2005年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
13.广西北路北至北京东路结束。
**************************************************************************
云南中路(Yunnan
Zhonglu) 在黄浦区中部。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南京东路。长741米,宽9.0~9.5米,车行道宽6.4~7.2米。清同治五年(1866年)筑南北两段,19世纪70年代筑通。以云南省名命名。民国35年(1946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
1.云南中路南起延安东路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云南中路120、130弄 | 乐余里 | 旧式里弄 | 1913年 |
砖木二层 | 18幢 |
4428平方米 |
6.福州路云南中路168号
三山福宁会馆旧址位于福州路云南中路口
该处简称“三山会馆”于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沪先辈们集资创建,建筑式样为二层中国传统式楼宇建筑。大型构建基本保存完好,解放后曾先后作为地段医院、云南中路幼儿园。1996年经旧房分割装修后作为上海市黄浦区科技实业总公司计算机应用发展分公司。原建筑风貌已破坏。2张相关照片来自@席子
摄影。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宁会馆旧址
清南京东路街道
中共“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设在上海云南路477号(今云南中路171-173号),此系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街面房屋,属于天蟾舞台(今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建筑的一部分。它为三开间门面,楼上三个房间由中共中央机关会计熊瑾玎出面租下,对外以经营布料的“福兴字庄”作掩护,实际是党的秘密办公地点;底层仍由二房东周赉生使用,开办着“生黎医院”。由于这里紧靠熙熙攘攘的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隔壁是热闹的天蟾舞台,又与诊所为邻,人员进出比较方便,当年担任中央直属机关支部书记的邓颖超曾对以纱布商身份驻守于此的熊瑾玎说:“难为你找到这么个地方。一般人很难想到,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敌人眼皮底下,共产党的政治局会在这里开会办公。”当年,常到这里开会的中共中央、江苏省委领导成员有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邓小平、项英、彭湃、李维汉、李富春、任弼时、邓中夏、罗登贤、关向应、秦邦宪等。据李维汉回忆:“那时,开会的同志从天蟾舞台东侧云南路的一个楼梯上去,就可以直接到开会的房间。房间内朝西的窗下有一张小桌子,开会时,小平就在小桌子上记录。”那时,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时间、出席者和讨论议题等多由邓小平拟定,并在会后检查各项决定的落实情况。
云南路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
9.云南中路福州路701号天蟾舞台
1925年(民国十四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英籍建筑师艾考脱兰设计,1926年2月7日开业,时名大新舞台。开台演员有李吉瑞、苟慧生、高庆奎、白玉昆、刘水奎等。不久黄玉赖、周信芳、祝荫亭、孙皖坤、盖叫天等先后加入。同年11月17日,梅兰芳、王风卿、李万春、姜妙香、杨瑞亭、碧琴芳、侯喜瑞等在此献艺。1928年1月扩大舞台,改名上海舞台并附设影戏部放映日场电影。1930年再改名天声舞台。王佐良、徐金生、沈少安、周乾康、赵如泉、常云恒等先后主持。同年开设在现南京路浙江路角的天赠舞台(人称“老天瞻”,参见新新舞台)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将班底及招牌迁此,遂改称天赡舞台,由原“天缩”老板顾竹轩接办。20世纪30年代多演连台本戏。周信芳长期演于此。20世纪40年代则以演出传统折子戏为主。1953年夏秋,李如春主演的《包公》,连满三个月,创“天蝇”卖座最高记录。1954年6月11日移交市文化局。邵滨孙、石被英、被爱琴主演的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新编现代昆剧《琼花》均首演于此。1966年改名劳动剧场。1977年以来,一度成为沪剧主要演出场所。1961年12月和1980年4月,这里先后举行周信芳和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演出过河北梆子、川剧、越剧、扬剧等地方剧种。后台有行当齐全的班底近二百人,高盛鳞、谭元寿、魏莲芳、小王佳卿、李宝魁、艾世菊、李丽芳等均搭过“天赡”班底。20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史上许多有影响的演员都曾在此登台。如逢大会串更是名角云集。曾有“(京角)不进天赡不成名”之说。 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约二干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干二百零七平方米,其中演出使用面积三干六百零二平方米。屋顶呈拱型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当时根据戏曲传统表演特点,把舞台台唇筑成伸出式半圆型,延伸至观众厅四点五米,三面环临观众,演员可走到台唇表演。舞台宽十四米,深十米,总高度十四点五米,台口高七点五米。有副台一百平方米,乐池二十平方米,化装间大小六问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观众休息厅三百平方米。建成时四层座位共三干九百一十七个,其中一、二层有二干八百五十个,三、四层有一千零六十七个,为上海座位最多的演出场所。四层楼座位因视线不佳早已废止。
扬子饭店位于汉口路740号,1934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现代主义,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南立面逐层向内收缩形成台阶状造型。各立面为简洁垂直线条处理,在东南转角形成内收塔楼并重点装饰。外挑阳台简洁无装饰,铁花栏杆带装饰艺术派风格,底层墙面为新装修。2005年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