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东路及两侧历史建筑(上)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金陵东路位于黄浦区南部。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西藏中路接金陵中路,与四川南路、江西南路、河南南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云南南路等13条路相交。路长1402米,清咸丰十年(1860年)始筑,因法国领事馆设此,故名领事馆路(Rue du Consulate),中文译为公馆马路,俗称法大马路。民国32年(1943年)以南京古称改名金陵路。民国35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多专业特色商店,东端原有上海港售票大楼。
金陵东路,上海最具风格的一条马路,所谓的“骑楼”,就是在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打通为行人走廊,上方的二楼楼层状如“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骑楼的由来,有说中国古已有之,系传统“不见天街”的变形;有说乃洋人东来,不适应热带气候,为求凉爽,在洋楼前加盖了一层“廊房”(Veranda),随着洋势力扩张,便在南亚、东南亚、华南等地遍地开花,处处骑楼了。比如广州、厦门,无论是繁华的大街还是僻静的小街,都能见到骑楼。原名法大马路的金陵东路也是由于从闽广迁来许多广东籍居民,他们聚居于这一带,遂修建起广东骑楼式建筑。这种既能挡雨又能避阳的骑楼,对行人来说真是太需要了,这条马路两侧的商店,几乎都有宽宽的走廊,那走廊高而方正敦实,显然和主建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金陵东路东端原有上海港售票大楼,现大楼重建,陆上交通的发展使乘坐长江轮的旅客日益见少,售票大楼成为历史。
金陵东路外滩2号原法国驻沪领事馆,1847年,法国在上海设立领事馆,1855年法国驻沪领事馆迁至今金陵东路外滩处一幢旧宅第。1863年,法国驻沪领事及公董局董事再此筹建新馆,新馆建造由法国领事穆布孙主持,英国建筑师怀特菲尔设计,法商施密特承建,造价为8.5万两银子。1864年动工,1867年春竣工。但这幢四层法国混合建筑楼房,不久由于地层下沉而倾斜。1895年6月,法国驻沪领事馆委托巧劳脱建筑公司设计并进行翻建,经过半年多施工,1896年,重建后的法国驻沪领事馆大楼落成。此幢建筑的主楼为假三层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坐西向东,东向为一连续拱圈柱廊,带有栏杆式女儿墙,四坡顶屋面,铅皮料制作,清水砖墙。解放后,此幢楼一直作为黄浦区金陵中学的教学用房,1986年,为了批租土地建造“光明大厦”,这幢优秀的历史建筑因此而消失。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金陵东路15弄 |
祥安里 |
砖木三层 | 1912年 |
旧式里弄 |
4幢 |
1656平方米 |
金陵东路25-41号建于1929年,原名圣亚纳公寓,建国后改名紫金公寓北立面。
紫金公寓南立面。由永安路进入。
新黄浦区区域内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
序号 | 公布名称 | 地址 | 年代 | 类别 | 公布时间 | 公布机关 |
49 | 紫金公寓 | 金陵东路25~41号 | 民国十八年 (1929)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 代表性建筑 |
38018 | 黄浦区文化局 |

四川南路天主堂位于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四川南路天主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次年落成,又名“若瑟堂”;因地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入黄浦江的出口处南岸,故又称“洋泾浜天主堂”。该堂所在土地是鸦片战争后,耶稣会传教士靠外国领事的讹诈,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向上海道台索得,以补偿雍正年间被没收的老天主堂堂产。此地原有一座“张家祠堂”,主教罗伯济和赵方济都曾作为住宅,后借给法国领事敏体尼作为上海的第一座法国领事馆。道光三十年(1850年),赵方济在法国领事馆旁建造一所小教堂,供外侨参加宗教活动,这是上海租界中最早的教堂之一。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城内不少中国人涌入租界定居,小堂周围开始有了中国教徒。咸丰十年该堂新堂建成后,光绪三年(1877年)又完成了教堂正面及钟楼重修工程,建筑风格为罗马式与哥特式组合。当时,该堂主要以外侨为服务对象,停泊在黄浦江的法国军舰上官兵也常来参加宗教活动。 1956年,教区咨议会选举张士琅神父担任上海教区代理主教,就职典礼即在该堂举行。1981年12月圣诞节,举行复堂后首台弥撒。1991年,建成两幢新大楼,同时修缮若瑟堂,修复后的教堂装饰一新,有大理石的大小祭台、油画圣像和十四处苦路像等。
1994年3月,四川南路天主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永安路4、6弄 |
永安里 |
砖木二层 | 1911年 |
旧式里弄 |
2幢 |
422平方米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新永安路12弄 | 永安坊 |
砖木三层 | 1912年 |
旧式里弄 |
55幢 |
13897平方米 |
原名晓明女子中学,创办于1871年,由天主教会主持办学。1950年起,由上海市教育局管辖,是上海市首批市立学校之一。1953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学,并先后兼并私立建德女子中学和建秀女子初级中学。1967年起,改名为上海市第六中学,男女兼收。1997年6月,兼并红光中学。先迁入长沙路35号,后冠以格致初级中学。
这里曾经是孟斗班路(今四川南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旧时上海法租界里的主要旅馆,由法国人米歇尔在1880年,创办于孟斗班路(今四川南路)72号,后又迁至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该饭店拥有非常舒适的餐厅和套房,饭店的烹饪则尤其出色,皆由经验丰富的法国大厨亲自打理,而总经理本人也对客人入住的舒适度给予事无巨细的关照和打点,故在当时密采里成为了上海最优雅的饭店之一。该饭店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6)停业。密采里饭店(Hotel des
Colonies),其前身是1860年(清同治五年)中国人创办的一家旅馆——“同茂栈”原址在北门外天一楼弄内。后为法国商人所购,并迁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31号,改名“密采里饭店”
原约克大楼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金陵东路91、119弄 |
祥兴里 |
砖木二层 | 1911年 |
旧式里弄 |
6幢 |
958平方米 |
金陵东路135弄晋安里永胜路-江西南路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金陵东路135弄永胜路以西 |
晋安里 |
砖木三层 | 1912年 |
旧式里弄 |
5幢 |
2823平方米 |
浙江南路位于黄浦区南部。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长420米,宽9.5~12.3米,车行道宽6.3~9.1米。约筑于19世纪中叶,名新桥街。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东新桥街。民国32年改名紫阳路。民国35年以浙江省名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紫金路中段13、33弄 |
同德里 |
混合三层 | 1921年 |
旧式里弄 |
12幢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金陵东路183弄江西南路74弄 | 吉如里 |
混合三层 | 1920年 |
旧式里弄 |
10幢 |
5131平方米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江西南路110弄 | 华业里 |
混合三层 | |
旧式里弄 |
11幢 |
1461平方米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江西南路55至85弄 | 吉安里 |
砖木二、三层 | 1922年 |
旧式里弄 |
10幢 |
|
江西南路65弄怡顺昌号
江西南路39弄新盛昌,“新盛昌号”是原来私营业主的牌子,所以住宅志没有“新盛昌号”。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紫金路中段13、33弄 |
同德里 |
混合三层 | 1921年 |
旧式里弄 |
12幢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bdf480102ux62.html
中汇大楼是由杜月笙开办的中汇银行所在地,于1934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2166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平方米,钢筋混土结构。中汇大楼建筑是装饰艺术派风格,这是本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大楼建筑,层数不多,但有高高的塔楼,体形高耸而美观。上海解放后,中汇银行停业清理。1959年经陈毅市长指令,整个大楼归上海博物馆使用。1993年,由一家房地家公司改建成集商场、娱乐、餐厅、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厦,但对原来的建筑风格有所破坏。现为中汇大厦,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麦兰捕房(Poste de Police Mallet)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下设的6个分区捕房之一。
1856年6月,法国驻上海代理领事爱棠,法租界在驻上海代理领事爱棠雇佣3名欧洲人在法租界巡逻,次年十一月正式成立巡捕房。1864年,法租界公董局在老北门外公馆马路4号建成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捕房(法租界总巡捕房)迁入其中,俗称大自鸣钟捕房。另在小东门设立分区捕房。
1918年4月15日,法租界中央捕房迁往卢家湾薛华立路新建的警务处大楼,大自鸣钟原址改称老北门捕房。1932年,为纪念前警务处总监麦兰,公董局将老北门捕房改名为麦兰捕房。
黄浦区金陵东路174号麦兰捕房旧址,现为黄浦公安分局南门。南门裙楼是90年代后新建。
新黄浦区区域内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
序号 | 公布名称 | 地址 | 年代 | 类别 | 公布时间 | 公布机关 |
55 | 法租界总巡捕房旧址/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 | 金陵东路174号 |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 代表性建筑 |
40269 | 黄浦区文化局 |
编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 |
层 |
HP-J-081-V |
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 |
金陵东路174号 |
3层 |

(北楼外立面风格与中汇大楼一致)

1934年6月,公董局迁离公馆马路,原址改建为十层大楼,赉安公司设计,1935年年底大楼建成,继续由麦兰捕房使用,楼前建有麦兰铜像。
1943年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接收公共租界,接管麦兰捕房。麦兰捕房改为上海特别市第三警察局麦兰区分局。同年11月1日,与中央分局(原上海公共租界中央捕房)合并为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
河南南路位于市区东南部,跨南市、黄浦两区。北起延安东路,南至江阴街。长1842米,清咸丰元年(1851年)筑北段,因位于北门外,名老北门街、老北门内大街,曾名三茅阁桥大街、白漾三弄、杨家桥弄、南康家弄。法人称帝皇路、帝国路。同治四年(1865年)改名北门路。同治十一年以法国海军军官名命名卜罗德路(Rue
Protet)。民国32年(1943年)改名长白路。民国35年改今名。1956年向南拓宽晏海路、西仓横路等路,并入河南南路。沿路多商店。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805190000204 河南南路28~72号楼 民国 外滩街道
金陵东路259.261.263号河南南路-金门路,这幢房子十分壮观,可惜了解不多。
河南南路28~72号楼(金陵东路259.261.263号)北侧外立面浮雕华丽。
河南南路28号-68号楼南侧,西侧是金门路。
河南南路28号-68号楼金门路
金门路位于黄浦区东南部。北起金陵东路,南至人民路。长138米,清同治二年(1863年)筑,名典当街。19世纪中期曾名恒德弄[路]。民国32年(1943年)以福建地名改名金门街。民国34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金门路4、8弄 |
吉利坊 |
砖木三层 | 1928年 |
旧式里弄 |
8幢 |
2951平方米 |

90年代初,金陵东路104号叶树德堂国药号,106号北万有金分号,108弄德培里。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延安东路105弄 | 德培里 | 砖木二层 |
1911年 |
旧式里弄 |
5幢 |
1770平方米 |
紫金路金陵东路156号鸿运楼旧址,清道光年间,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创立。宣统年间,毁于火灾,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156号重建。二层楼房,楼下各厅称厢房,楼上各厅称花楼,中间大院子可搭台唱戏,同时可摆近百桌酒席,有举行婚礼仪式的礼堂、新娘化妆室、更衣室和来宾休息室等,为上海规模最大、专办喜庆宴席的酒家。
鸿运楼为宁帮菜馆,有咸菜大汤黄鱼等名菜。1965年歇业。(来自《上海通志》)租界向西延伸后,这里逐渐冷落,鸿运楼也消失。解放后旧址经修理后曾经是黄浦区人民法院。上世纪90年代拆除候建起高楼。现在,鸿运楼牌子还在。
祖父母50寿诞,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