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东路34号电信博物馆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旅游娱乐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延安东路34号电信博物馆,系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建造的电报大厦,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高雅、贵族之身份。常见的壁炉、水晶宫灯、罗马古柱亦是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
|
公布名称 |
地址 |
年代 |
类别 |
公布时间 |
公布机关 |
71 | 大北电报局/上海市公用事业局 | 延安东路34号 |
民国十年 (1921)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 代表性建筑 |
38018 |
黄浦区文化局 |
建国后为:上海长途电信科技发展公司、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公用事业局等机关。
室入口处有一尊雕像,这就是“把电报引入中国的丹麦人”(Edouard Suenson)先生的雕像。
内有表现丹麦国家的装饰符号。上海是中国最早兴办电信的城市,是中国电信业的发祥地和枢纽港之一。
发轫于1871年、创建于1881年的上海电信业。作为中国电信业的起源地之一,上海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各个历史瞬间。大北电报公司是丹麦国际电报公司在中国开设电信公司使用的名称。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丹挪英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和挪英电报公司三家组成,总公司设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大北电报公司名义来华开业。
上海电信博物馆立足还原历史本貌,以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无线通信、长途电话通信、综合荟萃五个部分组成展示内容,并以珍贵的史图,丰富的实物结合多媒体技术简明地透视出上海电信从起步到壮大的发展轨迹,是上海电信的百年缩影。展馆一期面积约1300平方,特设于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建造的电报大厦(今延安东路34号,市“优秀历史建筑”)内。
上海电信博物馆的建设历程经过了三选馆址,九易大纲,最终历时五年建成。内有珍贵的通信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图片。参观者可以系统的回忆上海通信业的发展历史,比如从莫尔斯人工发报到卫星地球站建成,从长波电台开通到移动电话使用,从磁石电话出世到海底光缆敷设;可以形象地看到老一辈人曾经耳熟能详的场景,比如清末时期留着长辫子的中国报务员在拍发电报,上世纪30年代的114查号台的前身,上世纪80年代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站,通信业不仅从侧面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