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699号严家花园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休闲杂谈 |
分类: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愚园路699号位于镇宁路口,二侧长长的围墙和林荫蔽日,郁郁苍苍,将这里的洋房建筑遮挡得不露真容,仔细看来,围绕高墙内有个大花园,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俏,这就是严家花园。
它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的北欧独立式花园住宅,之所以给它冠以一个“大”字,是因为上海确实不容易找到还能够拥有占地八亩的花园的私宅。这所花园住宅面积约 54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7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 4900平方米。
4M011
|
严家花园
|
严家花园
|
愚园路699号
|
1920年/一说1930年代
|

这所蕴含北欧风格的大宅也就秉承了自然与简约的姿态:院落环境优美,仿若原始森林里生长的两棵百年参天大树,浓密的伞盖独自如林,花园假山、亭子、苗圃错落分布,让人如入佳境。建筑朴质利落,鹅卵石墙面大方简朴,机制平瓦陡坡屋面,南侧的阳台总能够灿烂你的笑靥。透亮的落地长窗,采光极好,高度角造就的长长的阴影与光线的敏感多变影响着建筑的空间形态。由光线开始的空间漫游是引人入胜的,光线塑造了蓬勃的生命感。东侧及北侧有入口,东侧设门廊,小轿车可直达门口。室内硬木地板、木扶手楼梯,还有石材、玻璃和铁艺等,都无一例外地保留北欧室内装饰风格常用的材质,具有一种原始的质感。

大宅的主人是中国百年商界巨子、上海大隆机器厂创始人严裕棠之长子严庆祥。他年轻时热心民主革命,曾拜孙中山为师,孙先生曾书“博爱”予他,严宅客厅内就曾悬挂着孙先生所书“博爱”和“后来居上”的手迹及宋庆龄亲笔签名照片。他十九岁就开始继承父业,把大隆建成国内罕见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且多次慷慨捐款数百万元给文化体育事业和扶助贫苦。
他谈不上政治风云人物,但是当年也是跺跺脚就要塌了一片地的人:他针对厂里诸种积弊,按生产程序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使老厂焕发了新的光彩,那时候,他才十七岁。
他将大隆机器厂主要从事外轮修理转为研制农业机械,生产抽水机、脱粒机、碾米机等。后又组织技术人员根据进口样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简易拖拉机。
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他又把生产由农机转向纺织机器,吸取日本丰田布机和英、
他前后接手或合并了众多的纺织产业,成为拥有十七万枚纱锭、 2000台布机和 1000台工作母机的大型民营企业的主人,并先后创建中国实业社、裕苏银行、老万盛酱园、昆山振苏砖瓦厂等产业。
虽只是一个工商界人物,但他为人急公好义,尤其热心赞助民主革命,并深得章太炎、李根源、张一麟三位大师的赏识,还拥有章太炎、黄炎培的墨迹和徐悲鸿的画幅等。
1980年,高龄的严庆祥还念念不忘国家,将清代朱耷行书《酒德颂卷》、古代朝鲜青釉白花罐及明、清藏品等珍贵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81年,又将早年在苏州购置的古典名园“鹤园”捐献给国家。老先生晚年主编的《中国楷书大字典》,历经六年, 1985年由江苏省古籍出版社出版,并获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往事随风,严家花园当年曾经深宅紧鐁,外人难窥真容。而今虽历两朝政权更迭,此宅尚存于家人手中,在上海滩已属难得。在这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的宅院里,我们亲身融入山林织就的画面中,感受到那悠哉闲适的风情,优雅朴素而秩序井然。北欧的童话是驾着驯鹿的圣诞老人,是骑着白鹅旅行的尼尔斯,是在礁石上梳妆的美人鱼扬起的遐想。而严家花园的繁茂林木、细草如茵的大花园,也是生长在上海这块丰茂的土地上的北欧风情。
上海著名民族资本家
老房子一共九幢连成一排,现在新楼盘都称“联排别墅”,其实别墅这种叫法并不贴切;但它也不是特别典型的弄堂建筑,因为没有传统弄堂的牌坊,而且又是一字排开(现门牌单号43--59),似乎更象英国的排屋。严裕棠有九个小孩,虽然老三和老五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但中国的传统是保存序号的,所以这九幢数目的来由猜想就大约源于此吧。1936年建成后,先是出租给房客,一直到1942年严裕棠的孩子们才陆续从福凯森路(现武康路)的花园洋房搬出,带着各自的家眷和佣人来到这弄堂房子自立门户。
这九幢弄堂房子从外表看非常朴素,红砖墙青瓦顶,除了每户的门洞四围有一圈150毫米宽的混凝土雕花装饰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多余了。这样的简单,就是在那时,也略微有些寒酸,似乎和严裕棠这样的商业巨贾的小开们的身份不相称的。这也许正是严裕棠的初衷。上海当时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善,贫富分化严重,官场腐败,抢劫、绑票经常发生。古语说,树大招风,有许多富人为躲人耳目,故意将自己的住宅低调处理。我想,经历过两次绑架而侥幸逃脱的严裕棠在安置自己的儿女们时,不会不考虑安全问题的。再加上严裕棠家训极严,倡导生活俭朴,这样的安排,也不能不说是他教育子女的一番良苦用心。
家里过了一会儿清静日子,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抄家后,我家被迫挤到二楼居住。五户工人阶级家庭在政府怂恿下搬了进来。住宅的空间布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适应多家庭居住的需求。小学的看门老头一家住在汽车间;起居室和餐厅之间加建了一堵墙,六口之家住进了原先的餐厅;一对年轻夫妇住起居室的凹室。这两家都可以进入花园——花园日后也浇成混凝土地面。三楼住五口之家;晒台上加建了两间混凝土房间,一间用作三楼的厨房,一间派给另一户三口之家。新的木楼梯把晒台上的房间与二楼的走道连接。
爷爷仍然住在二楼的主卧室。不管他当时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他依旧是受尊敬的一家之长。我父亲已经成婚,父母亲住在朝北的卧室。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儿的地位低于儿子,所以住在亭子间旁的米面间。亭子间,原先是储藏室,现在被用作餐厅,也是接待客人的客厅。卫浴设备基本上由二楼居民独用,但因为整个住宅只有一个浴缸,所以也可以说是整楼居民共用的。最多的时候老家住过二十七个人。一楼的厨房由一楼和二楼的居民共用,饭菜烧好后,我们爬楼梯将饭菜运到二楼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