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2014-03-24 16:22:54)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杂谈

图片

分类: 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海关图书馆前身为海关总税务司图书室,亦称“赫德图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工商贸易文献资料的需求,将所藏图书移至新闸路1714号(现已建高层住宅)——,经过整理,作为一个公开的参考图书馆,于1931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开放阅览。图书馆经费仍由海关税务司供给。后为适应馆藏文献的增加与阅览者的增多,拆除了旧馆,并于1935年在新闸路1708号另建新馆。新馆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按图书馆专业要求设计,书库采用钢质书架、送书电梯等新型设备,于1936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海关图书馆旧址建筑正门口处用高大的花岗岩砌边,并凸出于主立面,大门为铸铜的工艺木门,两扇门上各有“海关图”、“海关书”篆字图样。门厅两侧各有衣帽间。底楼为借阅处,二、三楼为贯穿式书库,四楼为办公区域。建筑外墙材料用防火砖,立面呈红色,钢窗,平顶。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海关图书馆旧址在建国以后收归国有,海关总署迁往北京,藏书亦随之而去,馆址划给原海关印刷厂(即今市印四厂)使用
1958年归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使用。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编号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址

层数

JA-J-043-V

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

新闸路1702-1708

4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一九五六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高潮的蓬勃兴起,群众要求读书、学习的愿望极为强烈。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先后建立区、县级的图书馆。“静图”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诞生的。在原中共江宁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区文化科科长林乃夫同志多方奔走,得到市文化局领导和金仲华副市长的大力支持,经一年多的交涉,通过房屋易换,终于取得了使用原海关图书馆馆址的有关单位的同意,将其移让给区图书馆使用。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为了加强领导,区政府调原办公室主任王栋材为“静图”首任馆长,并先后从上海图书馆、区文化科及警备司令部等处调来了十二位干部,具体负责区图书馆的各项筹建工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正式开放。当时上架图书很少,仅供阅览室读者借阅;成人阅览室座位亦仅有百余只,但仍把底层辟为少年儿童阅览室。这个全区唯一向群众开放的图书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全区广大职工和师生、居民的热烈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采购了大量新书;1958年初即开办外借业务。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2号静安区图书馆,这座包括三个宽敞的阅览室和一个外借书库的图书馆大楼予一九八二年底落成了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老静安区图书馆被推倒重建。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静图”领导又通过多方协商,极为不易地取得了新闸路1684号一所小洋房屋主的同意,在房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调拨,于-九六O年“六一”儿童节,于此成立了少年儿童分馆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3号西式住宅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50号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上新建的新福康里规模较大。

新福康里是典型市中心低密度花园住宅群,南临新闸路,北至武定路,西起泰兴路,东靠石门二路。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整个居住区为2幢高层住宅、16幢多层住宅及6幢联排别墅组成的建筑群,在建筑风貌上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海派风格。在设计上大胆采用了“意构”手法,寓比拟、象征于实景,将小区中央6幢多层底部架空形成8000平方的环境塑造空间,在架空层中间突出4块组团绿化,占小区总面积的30%,使建筑特色和绿化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新福康里有6个架空层以6大主题作为设计中心:童趣迷宫坊、聚客茗茶坊、健身休憩坊、水井古意坊、居史鉴赏坊、观鱼谈天坊,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构思。青年人在树林间漫步,儿童在迷宫灌木中嬉戏,老人在池畔亭内赏花品茗,蓝天与绿水掩映,人工和自然交融,历史同现代汇聚,从而将“亦真亦幻、宛自天开”的石库门建筑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