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路1626号复旦公学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复旦公学旧址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华山路1626号。1905年,教育家马相伯与于右任创办复旦公学,原址在吴淞镇,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经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将前清公产李鸿章祠堂(简称李公祠)拨给复旦公学使用。
在马相伯主持复旦期间,革命先辈恽代英、萧楚女、杨之华等曾经常到复旦参加集会,李大钊、鲁迅曾到复旦作过讲演,抗战时期曹禹、老舍等也来校讲课。1919年
学校变迁 1922年复旦公学大学部(即复旦大学)迁址,中学部则留原址(李鸿章祠堂),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马相伯1905年创建复旦中学。1950年陈毅市长为复旦中学题写校名。一百多年来,复旦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名师,多位院士,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材。
相伯楼纪念马相伯
“登辉堂”,已修缮一新,增挂大匾一块“校史馆”。校史馆为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建筑。高耸的屋脊上雕塑着龙的图案。门前是宽敞高大的廊檐,抬头望去,只见四大块金漆雕花拱板上,龙凤呈祥、刀马人物、喜鹊登梅、苍松雄鹰等画面栩栩如生,映衬得整个外廊金碧辉煌。建筑的南北两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净。校史馆旁为“近思苑”也是焕然一新,近思苑的左右分别为二个小房间,房门开在后面,门的上方挂着“博学”和“笃志”匾牌。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慈禧太后和清王朝表示沉痛,派恭亲王溥伟前往祭奠,追谥为“文忠”,赏赐白银五千两治丧;派专使护送灵柩运回家乡安徽合肥安葬。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职地修建10座祠堂,以示隆恩。
1904年,清廷批准上海士绅的奏请,在今华山路划22亩地为之建李公祠。盛宣怀等筹集12万两银子代为兴建。1912年,孙中山指示拨李鸿章祠堂为复旦公学校舍(今址复旦中学)。校方将李鸿章祠堂改为大礼堂,后命名为“登辉堂”,供学生使用。
力学堂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4平方米,凹字形三幢教学楼中的西大楼,为纪念主要办校者之一的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取名“力学堂”。
邵力子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上海大学代理校长、任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国民党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黄埔军校秘书长、国民党的高官;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国民党府政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同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等重要职务。
辛亥革命胜利前后,邵力子等在上海创办《民立报》,宣传革命。邵力子的原名是邵仲辉,在这期间,他从《后汉书》中“游子天所弃,力子天所富”之句,取“力子”一词为笔名,自称为“勤劳之人”。从此就有了“邵力子”之名。
力学堂青平瓦屋面,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中间走廊,两侧为教学用房。力学堂于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为复旦中学办公楼。
力学堂前的小花园,小亭台。
纪念塔,留下几任校长遗训。
校史馆为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建筑。高耸的屋脊上雕塑着龙的图案。门前是宽敞高大的廊檐,抬头望去,只见四大块金漆雕花拱板上,龙凤呈祥、刀马人物、喜鹊登梅、苍松雄鹰等画面栩栩如生,映衬得整个外廊金碧辉煌。
李鸿章墓在大跃进年代遭到彻底破坏。10座祠堂尚存一、二,上海的“登辉堂”(校史馆)估计保存的最为完好。二块大匾蛮有特色,登辉堂三字是右往左读,而校史馆三字是从左往右读,放在一起作一比较,透露出时代的变化,美中不足的是匾上落款没有注明日期,如果能找到原祠堂的大匾,放在一起更圆满了。
校史第一章,悬挂创建学校的先贤马相伯、严复、李登辉、于右任、邵力子等,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