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路2号肺结核疗养院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伊犁路2号上海血液中心原为虹桥疗养院。7号楼为英式风格、8号楼装饰带欧式特点,原有病房大楼、化验大楼、和四幢别墅。建于1934年,
伊犁路2号主入口现在大门不开,走虹桥路。大门旁挂有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牌子。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5945190000132
肺结核疗养院旧址 民国 虹桥街道
1934年6月,虹桥疗养院落成,院长丁惠康.院址座落在沪西虹桥路201号.疗养院地处近郊,环境幽雅.建筑呈梯形,病房一律向南.有疗养床68张,分特等、头、二、三等病房.院内设备与器材齐全.据有关史料记载,建院资金一部分来自丁福保父子自筹;又向“均泰钱驻”贷款十万元;由社会名流捐助一部分,如杜月笙捐赠化验器材、孙科捐赠太阳灯(当时被认为是治疗肺结核病的有效设备).医院开张之日,国民政府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还光临剪彩.
下文,据《肺病指南》(丁福保著),1937年3月再版记载: 红梧疥餐晚级坂概况
本院成立朴民圈廿三年夏,由吴市畏娥城,衡生局辰李廷安氏奉行阴幕典植,各项建菜及段情,俱系集合各项李家多年袒脸及科李界一切最新登明,经遇数年之工程,始克成此“幸福之宫”
底层为红砖墙面,底层窗、门套清水混凝土仿石处理,二层阳台底部为曲线牛腿支撑。二层浅色墙面,局部黑色半露木构架处理,屋顶变化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原为防痨专家丁惠康出资30万元开办的肺结核疗养院,后称虹桥疗养院,为沪上达官贵人、外籍侨民的疗养圣地。解放后曾为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和上海船舶制造学校。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坛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先后出任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1875-1946)也曾在此疗养过,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亲自前往探望。(中央电视台《特别呈现》-《到中国去》寻找端纳做过专题报道)。
1957年6月8日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将虹桥疗养院更名为上海虹桥医院,后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