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路320号(原为中央研究院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岳阳路320号原为中央研究院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今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于1930年,带有哥特风格的建筑,由日本建筑师内田祥三设计。
内田祥三是东京大学校园赈灾复兴计划的设计者。该建筑从空中俯视,呈一个“日”字,建筑带有内院,主入口处为五层。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带有哥特建筑的遗风。墙面为浅棕色砖墙,入口门廊处混凝土砌筑,连续圆拱券间方柱支撑,有类似科林斯式柱头。窗间墙柱的尖顶装饰也体现了哥特建筑的风格,而顶部冲出墙面的水泥构件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系装饰艺术派的风格。整体建筑体现了哥特遗风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共同影响。该建筑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极为相似。
1929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所址先在东城新开路35号,后迁东诚芳嘉园1号。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动物学习和神经解剖。1933年心理研究所南迁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8)先生任所长。1934年又迁至南京。1935年心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一直在迁徙途中,先经湖南南岳至广西阳朔、桂林,再到贵州贵阳,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为安定,并恢复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为发展问题。1944年再迁至重庆北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9月迁回上海(岳阳路320号)。1948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和两栖类蝌蚪脊髓机制的研究,并恢复战前所做的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研究。1949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办,研究所人员并入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岳阳路320号)。
此建筑由日本人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抗战期间该楼为日本所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院占据。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使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李亚农曾在此居住。
大草坪上冯德培塑像(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浙江临海人,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神经生理学家。
原为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理所使用。陈毅市长曾多次来到这里视察工作,50年代后期,朱德同志曾来这里看望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朱洗。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号 |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XH-J-085-V |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楼北侧办公楼 |
岳阳路320弄内 |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号 |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XH-J-086-V |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5号楼 |
岳阳路320弄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