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250号(孔祥熙上海别墅之三)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休闲杂谈 |
多伦路250号.四川北路转角处。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西班牙、伊斯兰式花园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做弧面处理,主入口设于转角正中处。底层门窗柱伊斯兰式,修长圆柱。门窗均凹进,拱券,木制朱红色门窗框。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装饰,上部拱券内缘作锯齿状。正门上方出挑小阳台,石牛腿支撑。灰白色大理石贴面,上部有马赛克贴面画装饰。东侧墙壁下部为圆拱形窗和修长的立柱连续组合;上部为连续的直窗和假窗虚实并举,凹凸有致。屋顶设有两座敞亭。大厅彩色瓷砖铺地,从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楼梯扶手皆雕文刻镂。厅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无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抗战胜利后,被孔祥熙占为沪上三处豪居之一,俗称"孔公馆"。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多伦路250号住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17年苏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日本则称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将夺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德国在华利益,并欲进一步入侵和控制中国的东北,诱使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共同防敌换文》等一系列条约,从而获得了在中国许多城市的驻军权,源源不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合法地、大摇大摆地进人了中国,进人了上海。
1922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北四川路底的西江湾路10号兴建了他们的司令部,这是一幢占地面积很大,外观像乘风破浪在海上行进的兵舰的建筑,这里以后就成了日军策动和指挥进攻上海的司令部。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的常驻兵力在3000人左右,通常任命由少将以上军衔者任总司令,日本军方还在司令部相近的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黄陆路(今黄渡路)、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兴建了一批规格不同的住宅作为军官住宅。据1937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号录》记录:窦乐安路底的住宅的住户为Japanese
Naval Landing Party,显然这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总司令的府邸,即当任的总司令用房。
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总司令府邸为什么会设计成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风格建筑,这恐怕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也许,他们的第一任总司令是一个伊斯兰教信徒;也许,他喜欢这种“既艳丽又俗气”的奥斯曼土耳其艺术;又也许他希望自己像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那样南征北战,成为一个“伟大”的战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原军方产业由国民党军队接管,蒋介石就调拨给胡宗南的“西安绥靖公署驻上海办事处”使用。
该住宅以西北向转角处弧形立面为中心,向东、南两个方向延伸,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设计中强调的平衡与对称美,在东北部的屋顶上有一个敞开的方亭,十分醒目,颇有一种向上的动态。住宅的门窗洞均用马蹄形拱券形式,配以东方古典立柱,拱券内缘做成齿轮轮缘形的装饰,具有12世纪以来北非、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特征。圆柱及拱券不仅用于门窗洞部门,而且还作外墙面装饰,点缀于窗的上方,窗间及屋檐下,如窗间柱处的壁柱和屋檐下的连供饰。
从大门进入门厅,灿烂的阿拉伯风格彩色瓷砖墙裙以及墙上的阿拉伯图案纹样浮雕是该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独树一帜。从地面开始到顶棚,包括楼梯栏杆,无不雕纹刻楼,精美绝伦,木腰头窗的图案花饰窗格子做工精致。雕刻的图案多为几何形或植物造型,严格遵守着伊斯兰建筑中不使用人物图案作装饰的禁律。
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改住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作废铁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