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圆明园路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休闲杂谈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圆明园路,原英国领事馆的后院
圆明园路209号浸信会大楼,,又名真光大楼。1930年建成,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坐西朝东,10层,钢筋混凝图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横竖直线,交叉组合,乳白色及褐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都俱有一种强力的时代感。
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建于1927年,折衷风格,新古典风格。外墙用褐色面砖和白色贴面,钢筋混凝图结构。
兰心(Lyceum)两字位英文译音,意为学宛。这里也是上海乃至现代戏剧的起点。兰心大楼是外侨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剧院旧址,当时中国第一座西式。建于1927年,折衷风格,新古典风格。外墙用褐色面砖和白色贴面,钢筋混凝图结构。装饰简洁,主入口外略前出,饰齿状偶石,顶部跳出阳台。
协进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69号,建于1923年,折衷主义风格立面,入口大厅楼梯极具时代特征。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共6层,楼梯为铸铁制。木门玻璃划分有一定特色。由会差建筑绘画事务所设计。协进大楼曾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
1922年,基督教中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有来自全国19个行省的中国代表共10多个宗派的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为期八天的会议,肯定了“本色教会”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关键,教会的前途在于“合一,本色,成圣三端”。会议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址设在上海,即今天的协进大楼。
哈密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设计(Mocrhend halse),
哈密大楼于2009年进行外立面修复,修复后的哈密大楼换然一新。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座落在圆明园路133号。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座西朝东,清水砖墙面,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84平方米。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国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女青年会的墙上有块“尔识真理,真理释尔”的刻碑。
圆明园公寓位于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建筑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其主题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屋顶为木屋架,主楼梯为木楼梯,副楼梯为钢筋混凝土楼梯。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强力的色彩对比.
圆明园公寓曾经进驻的机构包括谦行洋行(1882年),汉成洋行(1935-1948年),亚洲花边厂(1948年)等。其中谦信洋行为当时德商在华的最大洋行。
1936年前的使用情况不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速后,巴拿马公使曾在该楼设计使馆。此外还有橡业同业公会在此。安培洋行(瑞士),乐华商行等进驻该楼。安培洋行,国别瑞士,创办1940年。
上海安培洋行在圆明园路97号,通和洋行设计。四层砖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389.4平方米,内部仍保留花纹精美的楼梯,拦杆和平台扶手。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精工细作。
益丰洋行大楼座落在北京东路与圆明园路口,1911年建。砖木结构。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沿路直线展开,以顶部三角形山墙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墙。底部为半圆卷门窗,2、3层为弧形卷窗,顶层为平卷窗,1-3曾窗卷饰锁石。西北角入口和东北角穹顶等装饰为巴洛克式。
原益丰大楼使用孟莎屋顶。这是一种折脊式屋顶,即在屋面上多了一条脊,上半部分屋面的坡度稍缓,下部则较陡,在较陡部分的屋面上通常开设老虎窗。这次修复,从屋顶到门窗全部按照原来建筑风格予以还原。原来大楼采用“半圆券式”门洞,此后随着功能变迁,门洞被封堵,此次修复也予以重新恢复。
益丰大楼将会成为外滩源的一个高端商业和社交新地标。除了奢侈品牌顶级概念店集体登场,一些欧美高端品牌也会首次借此登陆上海,此外,计划中的“益丰会”,将会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并打造顶级私人社交沙龙。
虎丘路20号原属亚洲文会(英国皇家亚洲文化北中国支会)大楼。曾是亚洲文会博物馆,这是个由英国人建筑的集大成的综合性博物馆,里面还藏着一所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堪称当时最好的东方学图书馆。1857年,稗治文等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上海文理学会”,1858年改为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博物馆建成后,以收藏陈列上海周边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矿物,古董及人类学标本为主。亚后文会博物馆的声誉,在当时上海的西洋人中影响日盛,租界工部局于1886年把路名改为博物馆院。博物馆初期仅有两间陈列室。1929年,会所发现白蚁,被迫慕款改建,现在的这幢大楼便是1932年重建的。
虎丘公寓位于虎丘路131号。原名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简称青年协会大楼)。1919年由国际基督教青年协会集资兴建,1920年竣工,1924年又扩充改建。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建筑面积4799平方米。坐西朝东。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维也纳分离派式,平面布局为合院式,入口立面内凹对称。
光陆大楼虎丘路146号。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出资,沪上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的一座集剧院,办公楼,公寓一身的大楼在博物馆路的未端开工兴建。当时这种“巴黎式”的布局安排,在沪上乃至国内都十分少见,同时也成为上海第一座将戏院设置在大楼内的建筑。1928年2月25号,命名为光陆大楼的大厦落成,设置在底层的新剧院。
滇池路是外滩边上的一条小马路,安静地卧在外滩的高楼大厦底下。因为当时英国的仁记洋行于1908年在这条路的100-120号建了一排房子,因此,这条马路曾经叫做仁记路。仁记洋行大楼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清水红砖立面,砖拱及1,2层之间楣梁上的装饰纹样,爱奥尼克柱头等砖雕花饰做工细腻,沿转角处的圆锥形顶塔楼为立面构图中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