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视屏)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武康路上优秀建筑示意图
武康路1号后面通华山路831号孙家花园。
武康路1号即是华山路831号,建于1918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小区位于武康路华山路路口,故有两个门牌号码。
武康路1号
建筑属于具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与华山路823~827号一起形成安静而有品位的居住区。南侧宽阔的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漫色彩。住宅虽紧邻华山路,但院内数株参天的法国梧桐阴翳蔽日,使得住宅生活别有洞天。
据说该住宅原为李鸿章后辈的寓所,另有一说:该片住宅是孙多森家族的产业,地皮是从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手里购入。孙多森是中国第一家机器磨面面粉厂——上海阜丰面粉厂的创办人。新中国成立初孙家子弟将该住宅转让他人,现作为居民住宅使用。
孙家花园,位于华山路831号,建于1918年。建筑属于具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与华山路823~827号一起形成安静而有品位的居住区。南侧宽阔的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漫色彩。
文革初期为市委写作组机关。“以后写作组的人从武康路2号搬到了淮海路622弄7号,就是党校,”----《肖木:在王知常追思会上的发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3afd90101kokh.html
莫觞清(1871—1932),吴兴(今湖州)人。幼入私塾,后进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因办事精干,粗通英语,深得经理杨信之赏识,两年后到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车。二十九年,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次年任上海宝康丝厂经理。宣统二年(1910)后,先后开设久成二厂、又成丝厂、恒丰丝厂、久成三厂、德成丝厂等。到1913年,投资开设或任经理的丝厂达10多家,成为上海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还兼任美商蓝乐璧洋行买办。1917年,同汪辅卿及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织绸厂,2年后停办。1920年春,与天生锦绸庄合作,再度开设美亚织绸厂,聘请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蔡声白任经理。晚年辞蓝乐璧洋行买办职务,过寓公生活。
武康路4号花园住宅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805190000400 武康路4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武康路40弄1号(原福开森路18号)建于1930年。建成时是义品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诸昌年寓所,以后是民国初期风云人物唐绍仪旧居。解放后是市里高级干部住所。现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位于弄堂里的西侧入口处很宽敞,便于私家车来往停放。而大门的装饰华丽又细腻,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特别精美和突出,它既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奔放,更有巴洛克艺术的标新立异。
武康路40弄3号
武康路40弄其建筑外貌如下:房子的外围有一道高高的竹篱笆墙,把漂亮的洋房、幽静的花园与嘈杂的弄堂分隔开来,但又让两者在同一个阳光下、同一个居住大空间中相通相融,使得洋房里的住客仿佛还是生活在充满自然气息的欧式乡村之中。这真是一个巧妙的建筑布局。
颜福庆,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康路40弄5号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XH-J-052-V |
住宅 |
武康路40弄5号 |
3层 |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
武康路67号
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标志性建筑,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大量在英国建造此类住宅。由于它的外形较美,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合理,遂就开始在上海流行。以后随着英、法租界向西的扩展,也延伸到全市各区。因徐汇区衡山路、武康路一带已形成高级住宅区,而且乡村风貌浓郁,因此富豪达官们都纷纷效之成风。所以,陈氏兄弟住宅同为一种建筑风格,既是当时建筑趋势,也是在情理之中。此类英国式乡村式别墅最为典型的就是现在龙柏饭店1号楼,原“沙逊别墅”。
武康路99号正广和大班住宅完全符合以上特征:外墙半露在外,是暗红色的木构架,平直粗犷十分抢眼,还有齿形小装饰块,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地下,起到线脚作用。2)高高的红砖砌就呈铝齿平面状的壁炉烟囱属哥特式,十分别致,3)红瓦双陡坡一直到二层,还开着挺大的四坡型尖顶老虎窗,4)白色水泥拉毛墙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处有砖筑敞廊,外观富有层次感,中间凸出门廊,二楼有个大阳台,立镂空栏杆,局部墙体及窗柜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总之,这幢建筑英国式乡村别墅充分显示出主人雍典雅的贵族意趣。现属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欣赏英国式乡村别墅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1)山墙和外墙上半露的木构架;(2)高出屋面的砖头烟囱;(3)坡度较陡的红瓦铺盖的屋顶;(4)色彩较淡的外墙面。
武康路103号
武康路107号 陈果夫旧居
建于1946年,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在山墙上有半露木构架,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门洞,东窗带有厚实梯形窗套、窗媚,有古典主义特征。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划分合理。陈果夫曾于1946~1948年在此居住。陈果夫(1892~1951),浙江吴兴人,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监察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职。曾与其弟陈立夫成立中央俱乐部。
1948年12月去台湾,因肺病复发病卒于台北。现为民居。2008年12月10日,区文化局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武康路109号顾祝同旧居民国高级将领顾祝同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XH-J-014-V |
住宅 |
武康路210号 |
2层 |
武康路210号 罗密欧阳台
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式住宅,建于1932年。住宅紧贴路边,它全无遮挡的环境十分有利建筑爱好者们欣赏品味。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廊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
其一,屋顶坡度较缓,用红色铺盖,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劵出锦带;其二,外墙涂有鲜艳的明黄色;其三,有半圆劵和矩形的门、窗洞散布在建筑各个里面上,显得多样丰富;其四,墙上饰有绿釉构建装饰。此洋房最有趣味的设计是:住宅主入口处圆拱形门与墙面处理成弧形,其设计成对着转角与二楼窗户的“小阳台”。这几乎与朱丽叶家的花园阳台如出一辙,不高不矮,仿佛就是留给“罗密欧”们去爬似的。假如楼前能有一片花木扶疏的小花园。那准能在此上演罗密欧爬阳台这场戏了。
欣赏武康路210号花园住宅及其令人无限遐想的“罗密欧阳台”是武康路之游中最为浪漫多情的地方。
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主楼建于1923年,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
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主楼为别有特色花园洋房,它是座假三层建筑。这里的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先生当年的足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现按主人生前原貌布置,参观者可以看到主人接待中外宾朋的客厅、餐厅,创作部分《随想录》的太阳间,深夜燃灯、奋笔不息的书房……
上海记忆——巴金故居(视屏)
http://shanghai.kankanews.com/c/2013-05-04/0012868740.shtml
武康路115号的密丹公寓,建于1931年.现是普通的居民楼。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那是上海居住建筑建设的黄金时期。首先是在上海英,法租界里大量出现豪华住宅和别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建于1924年的嘉道理住宅,即俗称的“大理石大厦”(今天的市少年宫),它那宽敞的大厅最富盛名。还有如武康路99号的建于1928年的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即英商正广和老板的住宅。而西班牙式风格建筑,因其造型简洁明快,造价也较低,因此大量出现并流行于中等规模的花园住宅中。最典型、最漂亮的如武康路210号的花园别墅也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
出墙呈曲线形,加上其多变的卷涡,使建筑外形与大象相似,十分有趣。人们比喻为“大象屋”。住宅的另一特点是:入口处采用内凹手法,在门上方逐步出挑,别具当时风靡一时的装饰艺术特征形象。游客欣赏此特色,可以使人联想起古典建筑的劵门和柱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