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自行车故事
(2011-04-26 19:30:23)
标签:
上海自行车文化 |
分类: 往事随风(纪事) |
上世纪90年代有个笑话,说一个老外第一次到上海,大吃一惊:中国人都能耍杂技啊,那么多人骑着两个轮子的车在大街上窜来窜去。后来有机会出国去老外的故乡探访了一下,发觉这个笑话肯定是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自己编的,自行车在国外也不算什么稀罕东西,荷兰还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不过国外自行车是用来运动的,中国自行车是用来运输的。不过当年上海被称为中国的自行车王国,和后来广州的摩托车齐名,也是有原因。
上海市区面积很大,那时上班单程坐两个小时公交车不算稀奇,而且公交覆盖不好,出行难是当时市政府四大实事工程之一。好在上海虽然天生路窄,但是都是平地,自行车当代步工具很适合,所以自行车的保有量持续上升。如果换成重庆,那骑自行车就比较自虐。青年男女结婚,自行车是必备大件之一。八十年代前买自行车不仅要有钱,还要有票,所谓自行车票是无价但是有钱也买不来的证券。有房有车在当时的意思是有单位分配的房、还有一辆人力驱动的自行车。现在改成有买好的商品房和机械驱动的小车,可见虽然时代在进步,娶老婆的负担从来没有减轻过。那时最好的两个自行车牌子是凤凰和永久,男式车28寸、女式的26寸。造型是次要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车后书包架上坐个MM在路上骑是很拉风的事情,不亚于现在开一敞篷车载一长发MM。如果MM坐在前面的横杠上,那是需要勇气在周围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里穿越的。在不载人的时候,后面书包架有时可能要放一袋和MM同等重量的米。所以那时自行车强调的是车架的结实程度和负重能力,不像后来的自行跑车,动辄24速阿米尼,后座只能放个书包。
我读大学时自行车是学生唯一拿得出手的固定资产,不像现在的大学生随便就开出一辆小轿车,里面还放上一把刀。自行车是大学时绝对的生活必须品,每周骑一个多小时的单程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平时晚上还要骑去外面进修,自然珍爱不已。每周回家后的保养,从紧固螺丝到车身除尘、钢圈上油,一丝不苟地操作一遍要一个多小时。纵观整个大学生涯,围绕自行车的反扒窃斗争贯彻了始终。好在除了损失个把坐垫之外,本人还没有丢车的记录。那时在上海骑自行车还能称得上享受,路上汽车不多,马路虽然狭窄,路边绿化很好,特别是是复兴中路和河南南路,是货真价实的林荫大道,夏天时两边的行道树茂密的枝叶能在路中央交汇,把炎热的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不透丝毫。那时跨个随身听(Walkman)耳朵里插个耳机,听着音乐骑着车,吹着小风唱着歌,还是很惬意的。
上海自行车的衰落源自于公共交通的兴起。上海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公交车的时候,发现道路资源严重不足。当时除了扩建大量道路外,很多道路开始禁行自行车。记得有个专家发表了篇文章,认为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效率太低,公交车一个平方米可以站5个人(上海公交车实测的最高纪录是一个平方米站了11个人。。。),一辆自行车就要占两个平方米。虽然那时草根们对这个观点大力地嗤之以鼻,但是一边草根们在哼哼,一边还是一条又一条的道路对自行车关上了大门。现在看这个措施是正确的,相当于控制个人用车,当时还是颇费了翻功夫造舆论,毕竟自行车情结非常深入人心。最终彻底改变上海人交通方式的原因是过江方式的改变。那时很多人住在浦东工作在浦西,每天必须渡江,自行车加轮渡的方式效率最高,但是大桥、隧道越开越多后,过江的公交车速度比轮渡快太多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轮渡。自行车可上不了公共汽车,虽然我有过在大雾天扛着自行车坐军车过江的经验。再后来公交车越来越方便,地铁也越造越多,把自行车当交通工具的越来越少,即使有个人交通工具,也转成了电瓶车。再往后,很多人开始买车,自行车就更没人骑了。
十年沉寂以后,最近电视里的公益广告开始宣传大家要过低碳生活,不要开车了,要骑自行车。想着平时多吃少动,骑自行车倒是不错的一种锻炼方式。虽然现在的道路上废气飞扬,要在路上当吸尘器还是需要些勇气,不过如果能有些公园绿地或者自行车专用道,相信会有一批平时四肢不勤的愿意加入。也许二十年一个轮回,待到上海的城市建设越来越人性化,自行车会重新成为一种时尚,只是那时的自行车不再是运输,而是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