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市的前世今生(四)

(2011-04-20 19:49:57)
标签:

南市区

福民街

小商品市场

十六铺

文化

分类: 往事随风(纪事)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上海颇有一些人做小生意发了点迹。当时有个名词叫“万元户”,是个让人有些羡慕有些嫉妒的词。八十年代国有企业工人工资水平是几十块钱,那时的一万块应该比现在一百万还值钱。不过当时大家国企观念浓厚,觉得上班拿工资是有保障的,是正经营生,做小生意那是不务正业,有个特别的称谓:“个体户”。即使“个体户”挣了钱成了“万元户”,那还是叫不务正业,贬义大于褒义。说起来南市做生意有传统。明朝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出在江南,时至今日浙商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赫赫有名。南市区住的大都是浙江的移民,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上海靠的是做小生意、小手工业过活,虽然经过解放后30年的国有经济冲刷,骨子里的商业意识还在,政策放开后这里的人就最早活跃了起来。南市的个体户很多出自两个地方:城隍庙前的福民街小商品市场和小东门十六铺水产批发市场,所谓“摆摊头”和“踏黄鱼车”,当时在上海颇成了些气候。

福民街是正对城隍庙大门的一条小街,从福佑路开始,穿过安平街、保仁弄,到人民路为止。当时城隍庙里有很多国营商店,是上海著名的小商品市场。借着这个人气,在城隍庙大门口到安平街的这一百来米的福民街被政策的春风一吹,成就了上海最早的私人摊贩集聚点。那时的“摆摊头”简陋到真的就是一个摊:就是一块布往地上一摊,商品也是些针头线脑、衣服裤子。那个年代假名牌、A货还没有出现,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放在现在连假货店都摆不上,但是去搞个自负盈亏的摊头在当年已经够离经叛道了。背后少不了弄堂里阿姨奶奶的数落,也少不了给小孩们当个反面教材。刚开始摆摊还完全是私人行为,警察经常要管一下,摊头就放在福民街路上,两边的房子还是住家,商铺是谈不上的。后来慢慢越来越宽松,摊头也固定下来了,开始放桌子,考究点的上面再搭个棚。再往后“福民街小商品市场”的牌子挂出来了,合法了,两边的房屋也租给商家成了小商铺。最鼎盛的时候,周围福民街、安平街、福佑路上的摊头铺天盖地,这几条路别说车,人都走不动。后来可能搞得实在太不像样了,城隍庙都快被小商小贩给淹没了,假货假名牌也充斥其中,不整顿不行了,就把城隍庙周边连同福佑路从丽水路到河南南路那段开发成商业街,福民路、安仁街之间的旧街区改造成了绿地,福民街小商品市场就此寿终正寝。

小东门和人民路垂直到黄浦江边有一条短短的马路:东门路。东门路和浦江交界的大达码头上世纪是黄浦江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到长江的客轮大部分从这里起航,海船在下游的公平路码头。这里还是各地水产品的集散地。小东门以前有个冷库专门批发各地水产,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上海把三轮平板车叫“黄鱼车”。每天早上码头冷库上排满了三轮车,拖着各种海产运到上海各个菜场。那时上海人最喜欢吃的鱼是大黄鱼,想必这车上堆的最多的是大黄鱼,故此得名“黄鱼车”。当时也有人通过贩水产发了小财。上海话骑车不叫“骑”,叫“踏”,例如:踏脚踏车(骑自行车),踏黄鱼车(骑三轮车),所以就管这批贩水产的个体户叫踏黄鱼车的。

当时干个体户的基本都是无业人员出身,大多胆子大、头脑灵活,现在看来无非是做了些别人没去做的事情,挣得都是些辛苦钱。他们在特定的时机抓住了机会,后面往往被大浪冲刷掉了。待到越来越多私营企业成功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那里守着那个小摊。到现在百万元户都不属稀有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还是“万元户”。今天当你走在南市的绿地上时,周围都是粉刷一新的商店,鳞次节比的广告店招炫着你的眼球,各色中外名牌花枝招展,可能你不会知道30年前这里是最早的私有经济诞生地,而这些最早的私营业主他们有个特别的名字:“个体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