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的前世今生 (三)
(2011-03-30 19:46:09)
标签:
南市区城隍庙豫园文化 |
分类: 往事随风(纪事) |
现在到上海都要去看看豫园,在上世纪豫园相比老城隍庙还是后者更出名一些。老城隍庙泛指福佑路、安仁街、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围着的一片集市。上世纪的时候可能全上海像样的小商品庙会就这一处,这也是为什么全上海最早的小商品市场:福民街小商品市场会开在城隍庙门口,文化使然。关于福民街,另开一篇,这是后话。老城隍庙的中心是荷花池、九曲桥,城隍庙的大门就斜对着荷花池,豫园的正门则正对荷花池,后门在安仁街上。所以豫园差不多就是老城隍庙的内院。豫园的园林设计和苏州园林一脉相承,印象中除了一块浑身窟窿的石头玉玲珑和小刀会临时司令部点春堂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倒是从我有记忆开始,豫园就卖门票了。上海人逛老城隍庙的多,看豫园的少。只是近十年上海旅游业开发后豫园才慢慢似乎成了上海的必游景点之一,老城隍庙反而口碑没有流传这么广。想来旅行社不带游客去看卖门票的景点,还能从老城隍庙里的小商小贩那里抽税不成。
在我童年记忆里,老城隍庙给我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吃。顺着福佑路的正门进去,两边有好几家特色小食,有麻球、青团,还有上海特有的老虎脚爪。小时候学校里考试测验拿了个好成绩,有望缠着家长奖励个麻球。平时没有机会,一群小孩子站在玻璃橱窗前看店里的师傅如变魔术一般摁一个面饼、塞进豆沙、捏成团子、在芝麻堆里一滚,几秒钟间就做出一个麻球,这热情不亚于围观刘谦。往前走拐过街角到荷花池,与豫园大门隔池相望的广场上的绿波廊是当时上海最好的本帮饭店之一,那时如果说去绿波廊吃饭,和现在去金茂相当吧。也许是记忆过于美好,现在绿波廊在浦东也开了分店,吃过之后反而没啥感觉。从荷花池到后门之间有一个小广场,那边的油面筋线粉汤也是一绝。只有在节日举家出游的时候,大人才会说花点钱去买碗油面筋线粉汤吧。那小小的一碗里,一个油面筋、一只百叶包、外加一点线粉(上海话粉丝叫线粉),童年印象里没有比这个更鲜的了。那个小广场边还有个食品店,卖城隍庙特产:梨膏糖和五香豆,这个记忆甚至在话梅之前,是童年为数不多可以期盼的零食。老城隍庙在我记忆里关于吃的垄断地位直到丽水路上的丽水商店开张,才渐渐被丽水商店里的大白兔奶糖、萨其马所代替。有一段时间我上的小学修葺,暂时借读在城隍庙后的四牌楼,天天从城隍庙里穿过。那时的路都还是石头铺的,不下雨时被行人的鞋底摩挲得水滑的石头反射着下午慵懒的阳光,下雨时雨水从石头间活泼地奔流,一个小小的脑袋瓜里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期盼能吃一点这一路小店里的美味,虽然大多数时间憧憬总是多于实现。前几天重新去了一次城隍庙,发现满街满谷的小摊,连星巴克和煎饼果子都出来了,感慨这个国际化真不见得都是好的。
那时老城隍庙早上是个早锻炼的好地方。一是荷花池边绿波廊门口的广场,二是丽水路、福佑路、旧校场路交叉口的丽水停车场,早上都有老少男女做各种运动。记得当年我学拳的时候,在停车场学过黑虎拳,在荷花池打过少林拳,翻跟头做过教练的示范。那时班级里的男孩子基本都拜了哪个哪个门派的外多少多少堂的堂主为师,现在估计都停班了吧。停车场对面就是老庙黄金,一个粗汉带一帮半大小孩天天对着大门比划,意欲何为?不合适,太不合适了。倒是停车场边上的老饭店还在。老饭店刚开时,我记得在里面吃过一顿喜酒,对鸡骨酱念念不忘。前几天去,饭店还在,门面缩水得厉害,一边黄金一边翡翠的,被挤得比永和豆浆大不了多少,不知道鸡骨酱这道菜还在否。饭店边上的文化电影院拆了,精神食粮的生命力还是比物质食粮要差一些。旧校场路边、城隍庙的小巷里原来有一个小动物商店,专卖小猫小狗小金鱼,那时也就买几条鱼,狗和猫是供不起的,经常去看看。这次没找到,不知道哪位知情人了解是拆了还是搬了。
如果看豫园是旅游,逛老城隍庙就是民俗。如果有机会去,请不要吝惜时间,在城隍庙里多逛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