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
很多时候,孩子所需求的独立,不是成人所能洞察和明白的,但是成人应该有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了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
奴役和依赖的危险,不仅在于白白浪费了生命,导致软弱无能,而且正常人的个性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堕落和退化(指那种盛气凌人和专横跋扈的行为)。
成人用自己的主见,“强行”教孩子这样那样,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去理解孩子
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在生活中,成人都很难容忍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时,成人嫌麻烦,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他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的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的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成就一个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我们发现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过成人。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又在哭闹着坚持着,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在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
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感受你,你的虚假,儿童用他的心灵马上就能感觉出来。
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年龄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久有深入、就有洞察,长久地观察也是一种专注,“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一个人没有这种品质不会成功。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拥有自由→(可选择)感兴趣的事→(才会)反复→(得到)专注
长久的专注→(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愿意)遵守→(得到)自我控制力
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时,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那你就有自控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
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同其他小朋友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这样儿童遵守才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生命的纪律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是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越这种纪律呢?
儿童生下来之后,有一种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
对儿童来说,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这都必须依靠自由。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很多孩子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过分呵护种成长起来的,他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能力。这种所谓的爱,把儿童的辨别能力、自卫能力和自立能力给剥夺了,这种照顾实际上是成人对自我的心理和观念的一种照顾。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
家长要学会爱孩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和自己的潜意识作斗争,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发现主观意识之外的东西,“了解儿童生命发展的过程”,并且为这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通过他对待孩子的态度就能知道他的状态,人格状态越统一的人,他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就越融为一体。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成人。”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工作时,教师的注意事项:
1.课前要有计划及安排
2.为使幼儿容易了解,提示时动作需要分解清楚
3.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的地方,需特别强调提示方法
4.提示用词要得当
5.说话简单扼要
6.注意孩子的表情
7.提示中对要不要孩子行动要有明确的判断
8.提示时要使孩子能够注意到控制错误的地方
9.提示后引导孩子
10.给孩子操作的机会,教师在一旁观察
11.改正孩子的错误需要谨慎行之
12.给予孩子反复练习的机会
13.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做适当、确切的解答
14.工作结束时提示收拾、整理教具的方法
第十七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
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儿童品格有两点,一是顺从,二是意志。
有时孩子还不能从理智中决定行为,他是从爱中决定顺从,从意志中执行顺从。
旧教育总是希望孩子对成人绝对地顺从,越顺从就越认为这个孩子懂事、听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孩子表面上顺从,但内心他根本不想顺从。
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强迫了儿童,长久以来,儿童发现,他不得不服从某一个人或某一位老师,这时他内在就产生出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当老师不在或没人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他就开始胡闹。
实际上,人自然的、正常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意志力形成的过程,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变为专注,意志就开始形成。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独立了,他的人格状态就被完善地建构起来了。
意志只有凭借一个人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是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不依靠我们没完没了的说教,我们不能把儿童的意志和想象闲置,意志一旦被闲置起来,一个人就丧失了成功的品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