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语言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孩子在到达一种心智的时候他能说出来;他达不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成人一旦压制了儿童,儿童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我们不知道问题的根就是这样埋下的。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孩子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
幼儿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教师的意识状态和精神层次也都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教师要准备的不是教具、教室的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准备。
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一般所说的学者。
成人应该用有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秩序的语言、秩序的情绪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一个接近法则的真理,就会在某一时刻,从孩子的口里蹦出来,但核心在于协助。
通过强制和权威的手段达到环境的秩序,本身就是成人内在暴力和无秩序的表现。
孩子每一个阶段的生命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其他方面。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感觉越细腻越丰富,生命状态会越低。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感觉练习的过程,完全是一种自我教育,它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
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它内在的规律,这规律要比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
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又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明晰更丰富。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幼儿早期教育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如: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没有得到爱的孩子,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识、主张、行为,这样儿童的注意力终于被引到了外面,偏离了自我,偏离了自我生命发展的轨道,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创造力。
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
我们知道,无论老师如何爱孩子都无法完全代替父母,因为“爱”是不能通过任何其他经验来代替的,只能通过父母来做好这一点,只有父母能给孩子安全感。
“得到爱的满足”--
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拼命地向前发展。
“得不到爱的满足”--
孩子的整个状态就表现为不自信,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经常想方设法得到别人的爱,或想方设法来破坏,或揣摩父母的心思以便得到关爱。
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
爱是什么?
是忍耐、是慈祥、是不嫉妒、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信任、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一个成人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
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精神愉快,你给予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第十章
从爱走向自由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谈得上独立。
爱,首先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让孩子慢慢走向一条自然发展轨道的必然条件:就是这个孩子拥有了自己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的自由!
孩子如果长久的受到压抑--自己压抑自己,他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会有非常严重的障碍--这种压抑一定是连续性的行为,它不可能是偶然的。
人的整个状态分为“积极面”和“消极面”,只要“积极面”占主导,这个孩子的成长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消极面”占主导,他的人格就会被悄悄地替换掉,他就不可能按照他生命的本来状态去发展,他没有独立,更没有独立成长。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自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