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做一个mini
Olympic的活动,学生们要在课外时间尽可能的去筹钱,历时一个月,到时会有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来学校,和大家一起做体育活动,最后学校集体捐钱给残奥会。
每个学生捐款前有一张表格拿回家,上面要填写从谁那里筹到多少钱。往年娘都无视这种活动,随便放10块20块在信封写下娘给的就好了。今年这一次,还挺认真的和儿子讨论了一下怎么搞,去邻居家敲门要钱,被他否了,去大街上拉琴卖艺,被他否了,最后说还是帮爹娘干家务好了,想想劝说不了干别的,这样也行吧。可是临到捐款上交前一晚,他才拿到背唐诗录影2块,帮娘做家务3块,帮爹刷BBQ炉子2块。这不行啊,太少了。娘建议要不你拿些自己的零花钱出来。屁孩下楼的时候捏着一张10块的纸币,伤心的说,这是我最后的一张10块。(其实还有50的,只是这张是最后一张面值10块的。)之后在表格最后一栏填写:pocket
money $10。
捐款接近尾声的上周某天下午,几个妈妈约了喝咖啡后再去接孩子,聊着聊着就聊到捐款的事,俺问她们怎么筹的钱,两个妈妈说就往里面放了一张50的纸币,没干嘛。说很多有大家庭在这里的经常在周末聚会的时候向各个亲戚要,表格上就写舅舅几块,阿姨几块,叔叔几块,爸爸几块妈妈几块等等。一个天天在学校做志愿者的妈妈说,她和孩子们做了香肠狗粮,拿到公园去卖,两个儿子一共筹了40几块。她转而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班一共筹了1000多块,她在学校帮忙数钱,看到Jordan拿的好像是pocket
money?俺彼时正好心算了一下平均每人捐了50多,被她一问,脸噌的一下红的发烫,跟她们说,我家一共才捐了18块,实在是不好意思。。。她们倒是立刻说:“NO!
NO!NO!本来就应该孩子自己筹的,你做的没错,是我们太懒了。”好吧,俺权当她们安慰了,想想作为一个“富有的中国人”(是的,在我们这个区,富有是中国人的代名词,虽然大多数的我们并没有富,但还是被少数人代表了)捐了不到平均数,实在是好丢脸。
今天是举办Mini
Olympic活动日当天。下午接他,发现他胸口挂着一块奖牌,雄赳赳气昂昂的出来,娘好诧异,心想肯定是投篮或跳高啥的得了第一名。一问,惊呆,屁孩说是因为他拿了他自己的pocket
money出来得的奖,班里一共两个人得此殊荣,另一个就是通过卖狗粮筹钱的孩子。顺便他又说,***家最多,一共捐了800块。(那家两个男孩在学校,相当于每人400,是的,来自中国。)
学校没有把奖发给***家,却发给了我儿子,很感慨!到悉尼近6年,看到各种和国内相比很多顺眼和不顺眼的教育方式,这一次,是真真被感动到了!
顺便提一句,这次学校的捐款上交率是70%,也就是说30%的家庭持无所谓态度,没有上交一分钱。再一次感慨这些家长们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