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14岁的年轻人

标签:
育儿教育母子年轻人 |
分类: 酉肥 |

14岁,就是走向社会的起点。
他都盼着再有两年就可以考驾照了,难以相信啊,这娃,过两年,真的是两年,就可以开车了!!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娘志在必得的认为他是可以上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当孩子幼儿园毕业时候想,嗯,哈佛不行,北大还是可以的。然后就进小学了,才读完一年级,就悲催的发现孩子将来估计最多浙大的料,然后小学毕业了,孩子最多也就宁波大学吧,我在悉尼,我想的是,嗯,悉尼大学读读就好了,还想怎样?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心理路程吧?当然特别开挂的除外。
去年一整年,我好象一直在有希望爬藤和根本不可能爬藤之间自作虐。特别是圣诞假走了好多美国藤校,儿子对MIT居然有了初恋般的情怀,当场信誓旦旦要考到这儿来,这更加重了娘的焦虑,虽然万般呵护着他的梦想不敢打击他。
爬藤的基础是学术成绩,按往年的比率,各学校能出去一两个差不多了,虽然也有澳洲本地人不愿出去不愿多花钱的因素在。儿子的成绩只要其中一门课到top
mark,娘就欣喜万分,想入非非,事实是这样的概率只是偶尔,远没有稳坐第一第二的傲人!总的来看能呆在一班不往下降已经是天赐我也。
家里有三个儿子的同学妈妈介绍他家老大一周要练15-20个小时的网球,孩子爹做陪练,每次训练或比赛都要录下儿子的动作,回家后再放慢动作分析问题在哪里,所以他才9年级,网球成绩却早已在学校的open(相当于校队吧,一般高中部才能进),他家老二拼的是乒乓球,到假期特地去中国上海集训,一回来又所向披靡。她一再劝诫我,你不能铺太开,要抓重点,努力抓一个上去。。。
好泄气的回忆过往,很后悔没有培养他走专线,当时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成熟的想法,如果有,刚来的那一年,就该送他去测试体能,没问题的话就该猛练篮球,如果每天练三小时,现在也该有更好的成绩吧?省队不行,IPSHA总可以进的。否则,每天三小时练琴,我不相信他拿不到音乐奖学金,再或者,每天花三小时画画,我也不信他的画进不了新洲美术馆。。。
有一天,西人妈妈邀请老大去参加她朋友的50岁大趴,还建议把大提琴带去拉一首曲子作为礼物。在那个大趴,大人们喝酒聊天的时候,
27个男孩女孩一起玩了三天两晚,大家都在活动室以及帐篷里玩闹,生日那晚全场跳舞到两点,朋友发来的录像,老大不仅拉了大提琴,还和一大帮年轻人在一起自娱自乐合唱“Bohemian
Rhapsody",
孩子们有坐着的躺着的站着的,慵懒着很放松,声音却是出奇的和谐。儿子站在那,也唱的好卖力,没有一点扭捏作态,他有这样的状态我是没有想到的。
同学妈妈又打电话来喊老大假期去滑雪,我说好啊没问题,人家有点半信半疑的问他去滑过吗?滑过几次?要不要先上课?老大自信满满地说告诉她我都滑黑道的,应该不会比William差。

不不不!!!哈哈哈哈哈!
爬藤没指望,也不是此生就无望啊,或许,生活会更精彩?最喜欢某妈的名言:也不是每个哈佛毕业的将来都很顺利很出息啊!虽然大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但,儿子请记住,做一个自我丰富的年轻人,做一个“高级”的普通人,有梦想有音乐,有诗和远方,不进藤校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