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来澳洲后,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儿子说,早上全校集合时间, 他得到校长的表扬,站到台前去接受校长颁发的奖状!
娘听了,热血冲脑(幸好平时低血压,否则估计脑出血了
)。
问:为什么?为什么得到表扬?为什么得奖状?
儿子愣在那,说:不知道,反正就是说我上个星期很好呗。
娘:是什么很好?
儿子:什么都好吧,可能。
郁闷的是他还把奖状忘在教室了。娘无从查起。
娘再问:你们班有几个上台的?
儿子:三个!
哇塞!一共才三个哎!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第一周就因为表现突出受到校长嘉奖!哇塞!
今天,他拿来了奖状,娘研究了半天,还是没研究出所以然。settle
in the new class,应该说是他的很快适应能力。being a valuable class member
我就不知道咋回事了。还是家长会见分晓吧。

作为一个在国内**小学成绩中流荡荡,和人家十周有九周都是每周之星的同学他的被评率少得可怜,可为什么到这里竟会这般如鱼得水?
因为这里的如鱼得水,娘有点小担心,和儿子好好谈了一次:你会不会回去后不高兴上**小学。儿子嘴一瘪:是啊,座位那么小。(这倒是,这么小的位置,还要笔挺的坐,一坐就是一天。下课也很少出去疯玩。反差太大了)老师要我们安静下来,还用那个小棍子敲桌子,声音都吵死了。娘问:那你们这里老师怎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他说:他们很聪明的,老师说:Be
quiet!他们不理老师,还是自顾自讲话,然后老师说:5,4,3,2,1,他们还是继续讲。但是,等老师念完1,正式讲话了,所有的人都停止讲话了。一声也没有了。娘真是纳闷,才一二年级,孩子们这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但是,确实,我承认,这方法比小棍子敲打桌面好多了。
在我本一直在摇晃要不要回去送他回NBIS的时候,和他这番谈话后,我其实已经坚定了要让他继续在**小学的决心。接下来的谈话是诱导式的。大概意思是,作为一个男孩子,不能只享福不吃苦。好的时候你要想想这不算什么,还有更好的。坏的时候也要想想,这不算什么,还有更坏的。你要学会很快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学会在新环境里很快找到自己的乐趣。
象他这样同时接受两边的教育两边的世界观,更多的了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们,对他将来,是一笔多大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