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荷之夏
荷之夏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6积分
  • 博客访问:2,096
  • 关注人气:292
  • 获赠金笔:1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013-02-21 09:14:56)
标签:

365

性技巧

议论性

第四

末尾

分类: 语文中考

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文本类阅读的考试提纲及要点

             2、掌握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的各种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能力,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点之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这一考点让大家感到手足无措、望而生畏。本节课从设题角度、答题模式、技法解密、知识储备等方面谈谈解决此类问题方法。

二、了解文本类阅读的考试提纲及要点(内容见课件)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考点解读:

09年考纲: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明确哪些语句是重要语句】

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

【理解句子题两类题型】

一是句子的含义理解。

二是句子的作用理解。

【考查实质】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三、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

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主旨句;

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   

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譬如孙犁《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的种种无常言行,便问道:“怎么了,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得多,自然是重要的句子。又如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概括说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心理。这又同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是重要句子。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重要语句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

1.关键句:指的是那些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深化、揭示文段主旨或标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

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

衔接句(过度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

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多为议论性句子。

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

2、修辞句:指的是那些表达比较生动形象的或是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既精彩又难理解的句子。

引用句:其内容往往是文段内容的概括。

3、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解答时又有利于发挥的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义隐藏于句中,它多是比喻、象征等修辞的语句含蓄的表达含意。

4、哲理句:指的是文中那些含有一定的警世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理解的句子。

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刻。“沉默啊,沉默。。。”

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

言外句:指都是那些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的意义,比较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

难懂句:由于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深奥隐晦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却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抓住它可为突破难点,理解全文带来方便。

四、解题要点

1、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  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                          

 就句子析表达,看修辞    比喻,找本体、喻体、相似点

2、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  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                     

 就句子特殊性,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

3、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4、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

五、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

“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解题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分析文中是哪里使用、怎样使用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化:手法+作用 

形式(修辞格)+内容(如何运用的)+情感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

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点题,总领全文

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倒叙、讲故事、设问)

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

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即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提出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句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衬托作用      即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    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总结上文”,突出中心;或“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或“点明主旨”,升华感情(强化情感),深化主题;或“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六、总结

理解句子含义的一般性技巧

分析【 句子 → 语境 】

1、析语法与表达,抓关键词

语法: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和枝叶

表达:看修辞,若比喻则找本体和喻体,分析其相似点

2、析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

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假设、解释、正反、因果……)

遇到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缩小范围

3、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

尤其是理解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作答【 坚持两个原则 】

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

七、高考真题体验:

全国卷Ⅱ(15)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辽宁15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福建卷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山东卷19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点拨:

1)把握句子本身,理解表层意思

(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

2)把握上下文,抓住主题,理解深层意思。

(前后说了什么。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高考真题练习

全国卷Ⅱ(15(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进住所;暗示环境的幽静。

辽宁15 

1)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2)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福建卷12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天,凉爽的夏天,气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3分)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山东卷19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总结:

(一)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

首先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其次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再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等。第四,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另外,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答案表述的技巧——摘取、整合、归纳。

1、摘取。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整合。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归纳。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教后感:

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

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的有原则。在设计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我有意地设计了学生多种形式的动手环节: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演示、学生动手点评等等,效果不错,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率挺高。缺点是课堂计划完成不了,本计划两堂课完成的内容,用了两节半课。

本课堂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典型性、操作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这堂课主要为了让学生从题目的训练中总结规律方法,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典型性和易操作性。所以我选择了难度较底的、有针对性题目作为演练题,而把有针对性的2008年的高考题作为训练题。实践下来,这样的设计还是不错。


阅读(730)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