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文言文实词教学古今词义对照法的实践研究
(2011-08-18 10:19: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典文篇 |
[ 2007-8-29
9:54:00 | By: 有缘相聚 ]
|
|
文言文实词教学古今词义对照法的实践研究(上) (转自有缘相会的博客) 1 问题的提出 1.1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1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2004年3月初,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情况对某中学初二年级8个班4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80.2%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有必要学,55.4%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文言文,27%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认为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依次是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文言语词的学习,背诵),58.1%的学生文言文得分率在50%-75%之间,65.6%的学生偶尔在课外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63.7%的教师教学文言文一般使用串讲法,63.8%的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仍是串讲法,90.7%的教师经常或偶尔使用古今对照释词(其中44.4%的教师经常使用此法释词),47.5%的学生认为古今对照释词方法好。 1.1.2 1.2文言文实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 理论依据 文言文是现代文的基础,现代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就高达82个,卫灿金编写的《古今词义对照小词典》收录古汉语常用词706条。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它们与现代汉语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它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果不利用这部分资源,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割裂开来是很大的浪费。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以解释,学生学习文言实词也是如此,我们应该遵循这一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将文言实词和现代词语对比和联系,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加强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 2.1古今词义的引申演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古今词义的发展也是如此。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项,词义的引申大都是从表示个别或具体事物的意义发展为表示一般或抽象的意义,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例如“习”的本义和引申义:《说文·四上·羽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页74)“从羽”,表明它的本义跟鸟飞有关。“数飞”,说的是鸟反复多次地飞。即“羽”的本义是“反复地飞”。反复地飞犹如反复地练习,故引申为“练习”、“复习”;反复地练习就熟悉、形成习惯,故又引申为“熟悉”、“通晓”、“习惯”。但是,词义引申的方式和引申的线索就一个个具体的词来说,则是各式各样的,因为词的本义是各有特点的。虽然如此,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大量的复杂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还是可以找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内部联系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外界刺激后,会立刻传到大脑,人的心理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活动过程,或表现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或作联系想象,词义引申是一个使需要表达的事物意义与现成语词实现沟通,达成联系的过程。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动力就是联想。 2.1.1相似联想引申 (1)形状相似,即同状引申。例如:目:《说文·十一上·水部》:“涕,泣也。”(页237)即它的本义是“眼泪”,引申为“鼻涕”,因为从鼻涕的外部特征上看,类似眼泪,故引申为此义。当然,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专指“鼻涕”了。 (2)方位相似,即同所引申。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类:①物与状相似:例如:首:《说文·
九上· 2.1.2相关联想引申 意义内容具有互相关联的关系,从而产生相关联想引申,亦即王宁先生说的“理性引申”:指相关的两个义项意义关系合乎逻辑、合乎理性。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因果的引申:例如,爱:《说文·五下· (2)动静的引申:动态与静态相关,又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动作与其所产生的状态和事物相关,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如:“习”本义是“数飞”,也就是“练习”,多次重复地练习,产生的状态就是“熟悉”、“习惯”。②工具与使用它的动作相关,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例如:“鼓”是乐器,在“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中的“鼓”引申为击鼓的动作。③物件与专门施于它的动作相关。如“关”从本义“门闩”又可引申为“闭”、“关门”义。 (4)反正的引申:例如“乱”:《说文·十四下·乙部》:“乱,治也。”(页308)它的本义是治丝。小篆字形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义引申存在多向性与多重性。如果我们把一词多义的义项加以整理系统化,那么词义引申的多向性与多重性就会一目了然。例如:“背”的本义是“脊背”;它起码有三个特点:①它是一种方向;②它与所向之面相违;③脊背能载物。这就决定了“背”的引申义列是三向的,在同一方向中,引申义的关系是有层次地依次相关的。综上所述,词增加的词义与词的本义存在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因此,词义引申并不是随心所欲。 2.2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 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变古为今,化难为易,去繁为简,不必广征博引而古义自见。由于古今贯通,因而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便于比较,更便于举隅。发掘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2.1从方言中发掘 方言口语是联系古今词义的桥梁,是以今通古的重要途径。若能适当联系实际,启发学生通过所操的方言口语去验证词语古义,则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于以今知古,触类旁通。例如: (1)让——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史记·项羽本纪》) (2)娘——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乐府诗·子夜歌》) (3)虫——夫虎,毛虫;人,倮虫。毛虫饥,食倮虫,何变之有?(《论衡·遭虎》) 例(1),“让”指“谴”、“责”。《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也。”这与普通话中的“让”大相径庭。但是,在江苏徐州方言中“让”却保存了古义,例如:“这孩子可不能让,一让就哭。”这个“让”就是责备的意思。例(2),“娘”指姑娘、少女。作为母亲的niáng,宋代以前写作“孃”,与作为少女的“娘”绝不混用。江苏镇江方言以及与其搭界的吴方言中,小女孩的名字往往有个“娘”字,就像“红娘”、“杜十娘”的“娘”一样。这“娘”就是“少女”的意思。例(3),虎也称“虫”,人也称“虫”,这用的是古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或鳞,皆以为像。”现代普通话中的“虫”只指昆虫,但在长江以北的许多地方的口语中把“蛇”叫做“长虫”,在若干地区的口语中把“人”也当作“虫”,如说:“他真是个懒虫!” 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大致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从北向南词的古义渐趋增多;其二是,从北向南词的古义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层次,粗略地说,就是北方方言同近古汉语相联系,吴方言等同中古汉语相联系,而闽粤方言则同上古汉语相联系。 2.2.2从双音词中发掘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是多义的,发展到现代汉语形成了若干个与其相对应的双音词。因此,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这些双音词的结构主要是联合型的。 现代汉语的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联合型双音词,往往是表示古义的词作为一个词素同另一个表示今义的词素组合在一起。比较其中的古义词素和今义词素,不但可以更深的了解现代双音词的意义,而且可以比较系统的掌握大量的单音词的古义。例如: (1)类——于是汉人求人类张耳者斩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2)类——效季良不得,陷为天子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后汉书·马援传》 (3)逗——逗华阴之湍渚。(《后汉书·张衡传》) (4)逗——陆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舍。(《水经注· (5)欠——噫欠为飘风,濯为大雨沱。(韩愈《读东方朔杂事》) (6)欠——君子志疲则欠,体疲则伸。(《礼记·曲礼上》) 例(1)和(2)“类”是“相似”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类似”一词,“类”取古义,“似”取今义,同义联合而成。例(3)和(4) “逗”是“留”的意思;今有“逗留”一词,“逗”取古义,“留”取今义,同义联合而成。例(5)和(6) “欠”是“打哈欠”、“欠”取古义,“哈”取今义,也是同义联合而成。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古汉语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为偏正结构的双音词。有的是在古义词素前或后加一个起辅助或限制作用的词素,如“东”变为“东方”,“盖” 变为“华盖”;有的是在古义词素前或后加一个衬词,如将“车”变为“车子”,“师”变为“老师”等。 2.2.3从成语中发掘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成语中保存的古义,既可上溯先秦两汉,也可下探唐宋明清,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因此,通过活在口头上的成语去掌握词的古义,确实是一种捷径。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义存留情况,大约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古义仅存于成语中 以上加点的词表示古义:艾,停止。薄,迫近。编,长皮条。掉,摇动。纲,鱼网上的总绳。蔽,概括。副,符合。牢,栏圈。名,占有。 (2)古义既存于成语中,又存于现代双音词中 以上加点的表示古义。但在现代汉语双音词中又以词素的形式出现。例如 : (3)古义既存于成语中,又存于现代单音词中 含英咀华 以上加点的表示古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又可以单用,只不过使用面较窄罢了,或限于书面语,或限于口语。如: (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