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文言文实词教学古今词义对照法的实践研究

(2011-08-18 10:19:14)
标签:

转载

分类: 经典文篇
 
[ 2007-8-29 9:54:00 | By: 有缘相聚 ]
 

文言文实词教学古今词义对照法的实践研究(上)

 

(转自有缘相会的博客)

 

 

1 问题的提出

 

 

1.1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1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2004年3月初,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情况对某中学初二年级8个班4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80.2%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有必要学,55.4%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文言文,27%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认为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依次是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文言语词的学习,背诵),58.1%的学生文言文得分率在50%-75%之间,65.6%的学生偶尔在课外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63.7%的教师教学文言文一般使用串讲法,63.8%的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仍是串讲法,90.7%的教师经常或偶尔使用古今对照释词(其中44.4%的教师经常使用此法释词),47.5%的学生认为古今对照释词方法好。

 

1.1.2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法。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逐字逐句笔记,最终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虽然在课上都弄懂了,但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收到的效果并不见好。一方面教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在的参考资料满天飞,学生只要随便走进一家书店都能买到一本文言文逐字逐句注解的参考书,有的还有课后练习的标准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刚要“字字落实”,学生早已“一语中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照搬现代文教法。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被钱梦龙称为“语文教改的死胡同”的文言文教学也有所改革。在文言文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已开始从本质上突破机械串讲,较多地在个性创新设计,整体把握感知、篇章分析、对比延伸、研究性学习上进行探索,但又有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新异,甚至以丧失文言文自身的内涵为代价的倾向。吕叔湘先生早年指出“文言文教学与白话文教学毕竟不同”,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质的飞跃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深层次、多方位挖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若过多跟在现代文后面走,便会丧失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和个性,使文言文教学改革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香港、台湾地区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已不满足于串讲法,由于受西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他们一直在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台湾一些语文教育界人士认为,串讲不仅费时、单调、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他们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建国前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诵读、评点为主,尤其是评点法较为成功。评点法对现今的文言文教学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但对当前文言文教学很难适应。评点法是在基本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句加以评点,点出其遣词造句的高妙之处和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一是现今的教师文言素质相对较差难以驾驭这一教法,过去的教师生长在纯文言的时代,不仅有很强的文言阅读水平,还有一定文言写作功底,评点法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二是学生所缺文言阅读的环境,文言阅读能力较差,建国前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时期,学生在课外需要经常阅读文言文,文言功底很好,而现在的文言文几乎成了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文言文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强。

 

1.2文言文实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2 理论依据

 

文言文是现代文的基础,现代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就高达82个,卫灿金编写的《古今词义对照小词典》收录古汉语常用词706条。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它们与现代汉语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它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果不利用这部分资源,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割裂开来是很大的浪费。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以解释,学生学习文言实词也是如此,我们应该遵循这一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将文言实词和现代词语对比和联系,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加强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

 

2.1古今词义的引申演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古今词义的发展也是如此。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项,词义的引申大都是从表示个别或具体事物的意义发展为表示一般或抽象的意义,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例如“习”的本义和引申义:《说文·四上·羽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页74)“从羽”,表明它的本义跟鸟飞有关。“数飞”,说的是鸟反复多次地飞。即“羽”的本义是“反复地飞”。反复地飞犹如反复地练习,故引申为“练习”、“复习”;反复地练习就熟悉、形成习惯,故又引申为“熟悉”、“通晓”、“习惯”。但是,词义引申的方式和引申的线索就一个个具体的词来说,则是各式各样的,因为词的本义是各有特点的。虽然如此,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大量的复杂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还是可以找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内部联系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外界刺激后,会立刻传到大脑,人的心理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活动过程,或表现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或作联系想象,词义引申是一个使需要表达的事物意义与现成语词实现沟通,达成联系的过程。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动力就是联想。

    人的心理联想大致有两类,一是相似联想,一是相关联想。所以一词多义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内部联系,主要可以概括为相似联想引申和相关联想引申两种类型。

 

2.1.1相似联想引申

 

    事物的物状具有互相类似的关系,从而产生词义的相似联想引申,亦即语言学家王宁先生说的“状所引申,基于具体事物的物状关系而无法与逻辑相符合的引申”。它又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形状相似,即同状引申。例如:目:《说文·十一上·水部》:“涕,泣也。”(页237)即它的本义是“眼泪”,引申为“鼻涕”,因为从鼻涕的外部特征上看,类似眼泪,故引申为此义。当然,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专指“鼻涕”了。

 

(2)方位相似,即同所引申。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类:①物与状相似:例如:首:《说文· 九上·  部》:“首,同古文   也。”(页184)又“  ,头也。”即“首”的本义是“人头”;头是全身的最高部位,而首领也是高于别人的,故引申为“首领”、“首长”。②状与状相似:例如:引,《说文·十二下·弓部》:“引,开弓也。”(页270)即“引”的本义是“张弓”、“开弓”;又由此而引申出“带领”的意思,这是由于开弓是把箭放在弦上,好像用弦带领着箭把弓拉开;由于开弓、张弓时,好像把弦拉长,故又引申为“延长”之义。

 

   (3)通感引申:是由于某种心理原因而感觉相通,从而使词义引申。例如:“痛”是痛觉,“苦”是味觉,引申为感情的“痛苦“。

 

2.1.2相关联想引申

 

意义内容具有互相关联的关系,从而产生相关联想引申,亦即王宁先生说的“理性引申”:指相关的两个义项意义关系合乎逻辑、合乎理性。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因果的引申:例如,爱:《说文·五下·  部》:“爱,行儿。”(页112)即它的本义是“给人恩惠”,因为对别人施加恩惠即是对别人的关心与爱护,故引申为“关爱”、“爱护”;又因为有了感情才爱,有感情就会舍不得,故引申为“舍不得”、“吝惜”。

 

(2)动静的引申:动态与静态相关,又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动作与其所产生的状态和事物相关,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如:“习”本义是“数飞”,也就是“练习”,多次重复地练习,产生的状态就是“熟悉”、“习惯”。②工具与使用它的动作相关,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例如:“鼓”是乐器,在“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中的“鼓”引申为击鼓的动作。③物件与专门施于它的动作相关。如“关”从本义“门闩”又可引申为“闭”、“关门”义。

 

   (3)施受的引申:例如“受”:《说文· 部》:“受,相付也。”(页84)甲骨文写作:“   ”。上下都是手的形象,中间是物品,上面的手持物给下手,意为授予,下手接物,意为承受。上手持物给下手是主要的。因此“受”的本义是“授予”,被授予者就是接受者,引申为“接受”。

 

(4)反正的引申:例如“乱”:《说文·十四下·乙部》:“乱,治也。”(页308)它的本义是治丝。小篆字形为:“   ”。像双手整理丝缕的样子。丝易乱,通过整理就能有条不紊,所以“乱”具有“紊乱”和“治理”这两种相对的意义。由于汉语实词的特点不是单一的,那么它的引申方向就不可能都是单一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义引申存在多向性与多重性。如果我们把一词多义的义项加以整理系统化,那么词义引申的多向性与多重性就会一目了然。例如:“背”的本义是“脊背”;它起码有三个特点:①它是一种方向;②它与所向之面相违;③脊背能载物。这就决定了“背”的引申义列是三向的,在同一方向中,引申义的关系是有层次地依次相关的。综上所述,词增加的词义与词的本义存在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因此,词义引申并不是随心所欲。

 

2.2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

 

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变古为今,化难为易,去繁为简,不必广征博引而古义自见。由于古今贯通,因而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便于比较,更便于举隅。发掘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2.1从方言中发掘

 

方言口语是联系古今词义的桥梁,是以今通古的重要途径。若能适当联系实际,启发学生通过所操的方言口语去验证词语古义,则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于以今知古,触类旁通。例如:

 

(1)让——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史记·项羽本纪》)

(2)娘——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乐府诗·子夜歌》)

(3)虫——夫虎,毛虫;人,倮虫。毛虫饥,食倮虫,何变之有?(《论衡·遭虎》)

 

例(1),“让”指“谴”、“责”。《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也。”这与普通话中的“让”大相径庭。但是,在江苏徐州方言中“让”却保存了古义,例如:“这孩子可不能让,一让就哭。”这个“让”就是责备的意思。例(2),“娘”指姑娘、少女。作为母亲的niáng,宋代以前写作“孃”,与作为少女的“娘”绝不混用。江苏镇江方言以及与其搭界的吴方言中,小女孩的名字往往有个“娘”字,就像“红娘”、“杜十娘”的“娘”一样。这“娘”就是“少女”的意思。例(3),虎也称“虫”,人也称“虫”,这用的是古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或鳞,皆以为像。”现代普通话中的“虫”只指昆虫,但在长江以北的许多地方的口语中把“蛇”叫做“长虫”,在若干地区的口语中把“人”也当作“虫”,如说:“他真是个懒虫!”

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大致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从北向南词的古义渐趋增多;其二是,从北向南词的古义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层次,粗略地说,就是北方方言同近古汉语相联系,吴方言等同中古汉语相联系,而闽粤方言则同上古汉语相联系。

 

2.2.2从双音词中发掘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是多义的,发展到现代汉语形成了若干个与其相对应的双音词。因此,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这些双音词的结构主要是联合型的。

现代汉语的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联合型双音词,往往是表示古义的词作为一个词素同另一个表示今义的词素组合在一起。比较其中的古义词素和今义词素,不但可以更深的了解现代双音词的意义,而且可以比较系统的掌握大量的单音词的古义。例如:

 

(1)类——于是汉人求人类张耳者斩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2)类——效季良不得,陷为天子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后汉书·马援传》

(3)逗——逗华阴之湍渚。(《后汉书·张衡传》)

(4)逗——陆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舍。(《水经注·  水》)

(5)欠——噫欠为飘风,濯为大雨沱。(韩愈《读东方朔杂事》)

(6)欠——君子志疲则欠,体疲则伸。(《礼记·曲礼上》)

 

例(1)和(2)“类”是“相似”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类似”一词,“类”取古义,“似”取今义,同义联合而成。例(3)和(4) “逗”是“留”的意思;今有“逗留”一词,“逗”取古义,“留”取今义,同义联合而成。例(5)和(6) “欠”是“打哈欠”、“欠”取古义,“哈”取今义,也是同义联合而成。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古汉语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为偏正结构的双音词。有的是在古义词素前或后加一个起辅助或限制作用的词素,如“东”变为“东方”,“盖” 变为“华盖”;有的是在古义词素前或后加一个衬词,如将“车”变为“车子”,“师”变为“老师”等。

 

2.2.3从成语中发掘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成语中保存的古义,既可上溯先秦两汉,也可下探唐宋明清,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因此,通过活在口头上的成语去掌握词的古义,确实是一种捷径。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义存留情况,大约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古义仅存于成语中

 

        方兴未艾         日薄西山          断编残简

        尾大不掉         纲举目张          一言蔽之

        名副其实         亡羊补牢          不名一钱

 

以上加点的词表示古义:艾,停止。薄,迫近。编,长皮条。掉,摇动。纲,鱼网上的总绳。蔽,概括。副,符合。牢,栏圈。名,占有。

 

(2)古义既存于成语中,又存于现代双音词中

 

        瞻前顾后          道貌岸然          一寒如此

        追本穷源          盘根错节          洞若观火

        党同伐异          大声疾呼          了如指掌

 

以上加点的表示古义。但在现代汉语双音词中又以词素的形式出现。例如

        顾→回顾           岸→伟岸          寒→贫寒

        本→根本           错→交错          洞→洞察

        伐→讨伐           疾→迅疾          了→明了

 

(3)古义既存于成语中,又存于现代单音词中

 

        顾影自怜           料事如神          不易之论

含英咀华           苗而不秀          工力悉敌

 

以上加点的表示古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又可以单用,只不过使用面较窄罢了,或限于书面语,或限于口语。如:

 

           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笔客诮》)

           谁料她又变卦了呢?(口语)

           易地休养,于您健康有利。(书信)

           艺苑掇英。(杂志名)

           承蒙悉心照料。(习用语)

 

(上完)

0

前一篇:[转载]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