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号下午,突然接到马老师电话说评“苏带”要录制一堂课,我倍感意外,以为这事早已“黄”了,确实已经过去很久了,如今还有后续,算是一份惊喜。马老师给我的课题时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这是我去年苏州评优课的教材,是对我的“偏袒”吗?来不及多想,时间紧迫,必须沉下心来备课。不管成功与否,机会来了,尝试着去争取吧。脑海里立刻细数起诸多评优课优秀选手上课的场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其所长,明确了思路,立刻准备器材和场地。联系了供货商,订购了海绵棒和篮球架。商家很给力,在计定时间内送货到校。随后器材制作、场地设计、备课、设计教案都一气呵成,接下来最重要的磨课环节开始了,由于时间紧迫,给我磨课的时间至多1-2节课。周末在家在教学设计上作了精心准备,预想了各个教学场景,从讲解和组织方法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出了一篇课堂实录文稿,记诵在心。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便于课前回想和揣摩课堂细节。
第一堂课下来,尽管自以为“做足”了功课,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乱成一锅粥,内容只上了一半就结束了。首次上课,对课堂内容的教学程序和内容不够熟悉。在组织上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课前设想了很多,但一到临场就会遇到意外情况,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在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完不成,影响后续环节的教学。比如这次采用了T型标志杆,在组织学生学习技术环节上没有考虑周到,出现了与教学设计并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实践才是检验预设的最有效方法。好课,就是从磨课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磨课磨什么?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更重要环节就是组织的严谨性。组织是教师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这里口令的表达是否清晰?组织队形路线是否做到直观明确?组织上下环节是否紧密过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实场进行验证。毕竟学生的认知程度对于上课者来说只能凭借经验来判断,还是不够精准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包含内容和环节是非常多,必须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上在固定时间内讲清楚,示范到位,让学生明白练习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其实并非易事。这里涉及到学生的基础认知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教师在课前要做足的功课的。
总结了第一堂磨课下来的问题,我从教学设计上作了调整,对于预设很好,但缺乏实际操作性或效果的环节进行了删减,补充了在磨课中有意外效果的环节。课堂教学是以学伦教的,最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在学生学习中产生实际效果,那只能说是虚构的,必须果断祛除。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上更精准,讲清楚每个技术环节的作用,如变向跨步,是为了改变运球路线,为突破对手做准备,侧身探肩,是为了护球,同时为后面突破做到重心前移,有利于提速,推球跟进就是超越对手。学生明白了各个环节了作用和含义,对该项技术有了结构化的认知,练习中不会产生机械死板的练习场面。在某个动作技术的表达上进行纠正。在第一次磨课中,一位女生向我提问:老师,是先“跨步”还是先“变向”?之前我确实没有细究过这个细节问题,但对于初学者确实存在认知理解上的偏差。突然发现我之前的“跨步变向”这个表达存在问题,在第二节课中纠正为“变向跨步”。提示学生先体前变向运球,后接着跨步跟进。尽管两者几乎同时发生,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里还是有先后顺序的,否则会出现那位女生所说的跨步变向时球被腿挡住的现象。组织上做到尽可能少调动队伍,尽可能在原地改变阵型,大范围的调动队伍比较耗费时间,如果指令不明确,学生容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场面。在调动队伍时,要以明确的标志物为参照物,如在场地上做好1号,2号等标记符号,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听就懂,而不要用手指指向某个场地,这是学生容易产生多种误解。不要忽视一个小小的标记,虽然不起眼,在组织上讲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标记尽量做到精准定点,学生一看就明白,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表述就能懂,这为教学节省了时间。
教什么?如何教学?教到设么程度?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问题。这堂课教什么?一项技术有多个环节,应该抓住这项技术的最重要得环节,也就是所指技术的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变向跨步与侧身,那么这堂课就是为了这个重点来设计教学手段的,如采用了T型标志杆。该标志杆上可调节的限高海绵杆就是为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的。假如没有这个T型标志杆,可不可以教?当然可以,但教学效果并不会理想。一堂课的亮点在于是否创新出一种有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这是赛课中的“杀手锏”。教学方法的巧妙创新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亮点的关键,会吸引评委的
目光,产生好奇感,更能征服评委。有了巧妙的方法,还有设计好练习的步骤,有层次递进,还要考虑好步骤的数量恰到好处,只要解决重心学习目标即可。如果步骤多了,学生练习时间少,蜻蜓点水,教师哨音和讲解过多,经常打断学生练习,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给观摩者有种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而一味在“赶进度”的不良印象。一般来说学习步骤在3个为宜,有利于学生前后技术学习环节的串联,也能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做到精讲多练。除了重点,还有难点,同样需要通过巧妙的方法来呈现。本堂课的难点是低重心、推球快速跟进。本课采用了降低海绵杆的方式,强调侧身探肩后要加速蹬地,快速推球跟进。针对一堂课的重难点都有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并把解决重点的教学手段设计成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学生练习起来感到直观有趣,练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在技能教学上要从结构化的视角来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尝试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对该项技能的认知更加全面,实现结构化的知识技能。一堂课光练单个技术,不从运动项目特征的角度去教学,学生是无法对所学的技术有正确的认知,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本课在情境创设上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了半场比赛和组合练习:运球突破防守投篮。这里的防守从消极到积极防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上运用所学的技术,技术上要运用不管是成功和失败,都增进学生对技术环节的理解,建立结构化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技能学习的提升。整堂课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在防守下,做出行进间体前变向中的变向跨步、侧身探肩和快速跟进的技术动作。
体能环节,在动感音乐的情境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每个动作简单易学,并且有口语提示,非常直观有效。七个动作下来,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唏嘘,达到了
预设的体能强度。
一堂好课,必须精打细磨。磨课就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和协调增进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检验课堂预设与了解学生认知,找到合理教学与组织方法的过程。不磨课,光靠教师的检验判断和想象预设无法得到可操作性的方法的。
磨课后记
5月13号下午,突然接到马老师电话说评“苏带”要录制一堂课,我倍感意外,以为这事早已“黄”了,确实已经过去很久了,如今还有后续,算是一份惊喜。马老师给我的课题时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这是我去年苏州评优课的教材,是对我的“偏袒”吗?来不及多想,时间紧迫,必须沉下心来备课。不管成功与否,机会来了,尝试着去争取吧。脑海里立刻细数起诸多评优课优秀选手上课的场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其所长,明确了思路,立刻准备器材和场地。联系了供货商,订购了海绵棒和篮球架。商家很给力,在计定时间内送货到校。随后器材制作、场地设计、备课、设计教案都一气呵成,接下来最重要的磨课环节开始了,由于时间紧迫,给我磨课的时间至多1-2节课。周末在家在教学设计上作了精心准备,预想了各个教学场景,从讲解和组织方法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出了一篇课堂实录文稿,记诵在心。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便于课前回想和揣摩课堂细节。
第一堂课下来,尽管自以为“做足”了功课,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乱成一锅粥,内容只上了一半就结束了。首次上课,对课堂内容的教学程序和内容不够熟悉。在组织上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课前设想了很多,但一到临场就会遇到意外情况,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在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完不成,影响后续环节的教学。比如这次采用了T型标志杆,在组织学生学习技术环节上没有考虑周到,出现了与教学设计并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实践才是检验预设的最有效方法。好课,就是从磨课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磨课磨什么?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更重要环节就是组织的严谨性。组织是教师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这里口令的表达是否清晰?组织队形路线是否做到直观明确?组织上下环节是否紧密过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实场进行验证。毕竟学生的认知程度对于上课者来说只能凭借经验来判断,还是不够精准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包含内容和环节是非常多,必须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上在固定时间内讲清楚,示范到位,让学生明白练习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其实并非易事。这里涉及到学生的基础认知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教师在课前要做足的功课的。
总结了第一堂磨课下来的问题,我从教学设计上作了调整,对于预设很好,但缺乏实际操作性或效果的环节进行了删减,补充了在磨课中有意外效果的环节。课堂教学是以学伦教的,最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在学生学习中产生实际效果,那只能说是虚构的,必须果断祛除。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上更精准,讲清楚每个技术环节的作用,如变向跨步,是为了改变运球路线,为突破对手做准备,侧身探肩,是为了护球,同时为后面突破做到重心前移,有利于提速,推球跟进就是超越对手。学生明白了各个环节了作用和含义,对该项技术有了结构化的认知,练习中不会产生机械死板的练习场面。在某个动作技术的表达上进行纠正。在第一次磨课中,一位女生向我提问:老师,是先“跨步”还是先“变向”?之前我确实没有细究过这个细节问题,但对于初学者确实存在认知理解上的偏差。突然发现我之前的“跨步变向”这个表达存在问题,在第二节课中纠正为“变向跨步”。提示学生先体前变向运球,后接着跨步跟进。尽管两者几乎同时发生,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里还是有先后顺序的,否则会出现那位女生所说的跨步变向时球被腿挡住的现象。组织上做到尽可能少调动队伍,尽可能在原地改变阵型,大范围的调动队伍比较耗费时间,如果指令不明确,学生容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场面。在调动队伍时,要以明确的标志物为参照物,如在场地上做好1号,2号等标记符号,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听就懂,而不要用手指指向某个场地,这是学生容易产生多种误解。不要忽视一个小小的标记,虽然不起眼,在组织上讲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标记尽量做到精准定点,学生一看就明白,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表述就能懂,这为教学节省了时间。
教什么?如何教学?教到设么程度?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问题。这堂课教什么?一项技术有多个环节,应该抓住这项技术的最重要得环节,也就是所指技术的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变向跨步与侧身,那么这堂课就是为了这个重点来设计教学手段的,如采用了T型标志杆。该标志杆上可调节的限高海绵杆就是为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的。假如没有这个T型标志杆,可不可以教?当然可以,但教学效果并不会理想。一堂课的亮点在于是否创新出一种有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这是赛课中的“杀手锏”。教学方法的巧妙创新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亮点的关键,会吸引评委的 目光,产生好奇感,更能征服评委。有了巧妙的方法,还有设计好练习的步骤,有层次递进,还要考虑好步骤的数量恰到好处,只要解决重心学习目标即可。如果步骤多了,学生练习时间少,蜻蜓点水,教师哨音和讲解过多,经常打断学生练习,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给观摩者有种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而一味在“赶进度”的不良印象。一般来说学习步骤在3个为宜,有利于学生前后技术学习环节的串联,也能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做到精讲多练。除了重点,还有难点,同样需要通过巧妙的方法来呈现。本堂课的难点是低重心、推球快速跟进。本课采用了降低海绵杆的方式,强调侧身探肩后要加速蹬地,快速推球跟进。针对一堂课的重难点都有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并把解决重点的教学手段设计成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学生练习起来感到直观有趣,练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在技能教学上要从结构化的视角来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尝试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对该项技能的认知更加全面,实现结构化的知识技能。一堂课光练单个技术,不从运动项目特征的角度去教学,学生是无法对所学的技术有正确的认知,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本课在情境创设上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了半场比赛和组合练习:运球突破防守投篮。这里的防守从消极到积极防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上运用所学的技术,技术上要运用不管是成功和失败,都增进学生对技术环节的理解,建立结构化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技能学习的提升。整堂课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在防守下,做出行进间体前变向中的变向跨步、侧身探肩和快速跟进的技术动作。
体能环节,在动感音乐的情境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每个动作简单易学,并且有口语提示,非常直观有效。七个动作下来,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唏嘘,达到了 预设的体能强度。
一堂好课,必须精打细磨。磨课就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和协调增进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检验课堂预设与了解学生认知,找到合理教学与组织方法的过程。不磨课,光靠教师的检验判断和想象预设无法得到可操作性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