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cdn.sohu.com/20150727/Img417568994.jpg
很多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养育(法新社)
参考消息网7月27日报道外媒称,梁玉秀(音)和她的兄弟朝路(音)生活在中国的偏远农村,他们的生活是中国为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的缩影。
由此联想:"4留守儿童疑似在家中喝农药自杀”一事,虽时过境迁50天算不上新闻,但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余音绕梁。温故知新,究竟是什么使4留守儿童丧失生活的信心,如此于心不忍走上了不归之路?实在令人痛心?再一次勾起人们伤心的回忆。2012年11月16日,毕节市5名儿童在下着冷雨的夜晚,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结果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而这一次,4名儿童之死或许并非早前媒体报道的那样,乃是因为没有饭吃才自杀——据村支书介绍,孩子们的父亲今年4月还寄来700元钱,警察现场发现的银行卡也显示,低保金结余3500余元。不过,这些孩子孤苦无助的生活状况,却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他们,却过早地独立生活,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超重负荷。
http://y1.ifengimg.com/haina/2015_24/f45f5222b972695.jpg
4个孩子的家。
心病还需心医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也就是说,根据已澄清事实真实客观而论,4名儿童最缺的也许不是维持生命必需的吃喝,却缺乏最基本的照拂与关爱,缺乏一束明亮的光穿透生活中的层层雾霭,照亮他们枯寂的人生。而这些,他们的父母家人很难给他们。外出打工的父亲已经失联,即便联系上了,似乎也很难长相厮守;母亲也早已外出,杳无音讯;隔辈人的外公外婆也无力抚养他们。这些孩子与这个社会的联系是如此脆弱,他们的生存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状态,无依无靠,无人问津,直至生命终结。而正是他们,却过早地独立生活,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负。如果在这些孩子精神危机之际,有善之心者及时发现进行精神疏导,悲剧或不至于发生。
http://y2.ifengimg.com/haina/2015_24/f91e9f5a69edb3f.jpg
4个孩子的家。
然而,令人反思的是:2012年5名儿童中毒死亡事件发生以后,毕节市曾承诺对全市留守儿童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经费约6000 万元用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并采取“一对一帮扶”方式;教育部等五部门也发文,要求建立16岁以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障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些承诺了的措施针对性很强,若能落实到位,确实可给当地的留守儿童一个依靠。但从眼下4名儿童自杀的情形看,所谓的“逐一排查”、“一对一帮扶”,更像是当地应对危机做出的官样文章。其实,除了资金投放的效果,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有没有切实负起关照孩子的责任来,有没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避免孩子孤苦无依。
http://images2.china.com/grab/img/20150612/46291434066526.jpg
4个孩子的家。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拥有家庭的权利”、“有权受到父母良好的照料”。可现实却恰好相反,很多人唯有一声叹息。因此,能一味指责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家人吗?责备农村家长“为了赚钱丢下老人孩子”?是否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吗?平心而论:你给农民工们争取应得的待遇了吗?你给留守儿童创造跟随父母一同进城的条件了吗?户籍、入学等等壁垒,让多少留守儿童只能望“城”兴叹?
http://images2.china.com/grab/img/20150612/5291434066526.jpg
4个孩子的家。
显而易见,鼓励企业给予农民工带薪假期也好,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打造农民工子弟学校也罢,虽皆是善举,但仅系治标,与治本距离甚远。中国畸形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严重不平等的发展格局,必然造成乡村的凋零,而留守儿童问题不过是这道伤疤中最触目惊心的一条罢了。在津津乐道于一座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已经到了不能不好好反思一下阶段,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忍心让无辜的留守儿童成为不平衡发展的“祭品”。
(图片均转载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