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司母戊鼎的重量是如何称出来的?

(2014-03-13 15:15:01)
标签:

转载

    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司母戊鼎”(现在不知什么人给改了名字叫做后母戊鼎了),50年代始,在小学教科书上就有介绍,记得那时书上说其重量是875公斤,只不过从来不知道是何时何地何人给称的。反正是大家都这么认为,重量是875公斤。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对司母戊鼎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时,为了核实其真实重量,准备对其进行称量。要知道那时的国家经济尚属落后时期,各种工具,器材都很简陋,那么怎样进行称量呢?
    首先要将司母戊鼎搬运到实验室,1990年7月,我们是请的天坛起重社,工人师傅们利用钢管铺地,辗转将司母戊鼎推到实验室门口。

http://s1/middle/593d59e6tb9d734597c00&690
    架好坡道,铺上钢管

http://s6/middle/593d59e6tb9d73eee4b05&690
    利用斜面原理,一寸一寸的向前推进

http://s16/middle/593d59e6tb9d7467f9e5f&690
    工人师傅们前拉后拽,合着“二雷子--轰啊”的号子声,逐渐将大鼎运上不到一米高的台阶上。可是费了劲儿了。

http://s16/middle/593d59e6tb9d755d5680f&690
    1990年9月那时,历史博物馆后勤部门共有两部地秤,一部500公斤的,一部1,000公斤的,为了保险起见,也是考虑到称量时的均衡,又从革命博物馆食堂借来一只地秤,大称在一边,两部小称在一边,利用三台称同时工作对大鼎进行称重。从展厅借来一部液压叉车对大鼎进行搬动归位。

http://s5/middle/593d59e6tb9d776c72fb4&690
    从大鼎的长边腹下穿过两根方子木,一边搭在大称上,另一边分别搭在两台小称上,

http://s15/middle/593d59e6tb9d786c20eae&690
    我们买了四只车用千斤顶,由四个人同时缓慢加力将司母戊鼎抬起承重于三台地秤之上,分别对三台称找平。

http://s11/middle/593d59e6tb9d79947b7aa&690
    分别读取各台称的重量公斤数,加和计算。总重量将在之后减去木方子等辅助用具的重量后得出。

http://s14/middle/593d59e6tb9d7a09846cd&690
    称重后,再由四个人同时卸载,将大鼎平稳落地。

http://s4/middle/593d59e6tb9d7a6e33733&690
    历史博物馆馆长亲临现场观看称重过程。

    中国人太聪明了,这样称出的重量可信度高吗?许多人都会提出这个疑问,之前我们也有所怀疑,为了验证,我们在大鼎称重之前,曾经分别在各台称上称过我们的体重,加起来后再同时在三台称上称重,其重量读数是相同的。(后来,我们还用过这种方法称重过唐代“李小孩”墓的石棺,结果也很满意)

    当时我们称得的重量现在暂时不予公布,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它并不是875公斤。后来,为了更加精确的称重,1994年9月时,我们特别请到国家计量院共同对司母戊鼎的重量进行了精密电子秤的称重测量,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瑞士进口电子秤;

http://s13/middle/593d59e6t78fc082d92dc&690
    同样是利用四只千斤顶将大鼎抬起,把电子秤放在底下。

http://s2/middle/593d59e6tb9d858bb60f1&690
    利用水平仪找平电子秤

http://s9/middle/593d59e6t78fc0ad61f48&690
    见证称重读数显示

http://s11/middle/593d59e6tb9d85d3dee6a&690
    称重。左上是电子秤的读数显示832.8公斤

http://s6/middle/593d59e6t78fc09ee3415&690
    其中一次的读数832.88公斤,一共测了数次,取其平均值最后确认是832.84公斤。

http://s6/middle/593d59e6tb9d871933495&690
    实验室领导周主任与计量院工作人员合影

    可以说这次的称重是科学的、准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司母戊鼎的精确重量只能是是一个大概的数值,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司母戊鼎发现时就少了一只鼎耳,现在的那只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补配的,并不是原装。那么,有许多人会问到,为什么总重量少了那么多呢?这里简单说一下,司母戊鼎的四只柱足下端都是存在一个空的腔室,如下图所示,这些空腔内部淤积了大量的填土,在我们清理时将这些填土去除,这些土的数量相当巨大足有几十公斤,再加之原先的重量是如何称的,其准确度究竟如何现在不得而知,那么,现在的称重数值在客观上应该是最为真实的了。

http://s3/middle/593d59e6tb9d877891092&690
    司母戊鼎柱足下端的空洞(芯撑孔),内腔有大量后期填土淤积。

本篇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