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称能够改变阅读方式的Amazon Kindle,靠谱不靠谱

(2009-02-13 23:58:03)
标签:

amazon

kindle

阅读器

云计算

阑夕

it

分类: 狐说IT

宣称能够改变阅读方式的Amazon <wbr>Kindle,靠谱不靠谱

 

文/阑夕

 

作为数码产品中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Kindle的讨论热度已然超过了iPod,Amazon也依靠Kindle的热销而试图重振受经济危机所影响的股价,同时,凭借Kindle所带来的阅读应用,作为经营性B2C网站的Amazon一时竟然与Apple、Google、Microsoft等公司在“云计算”产业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首先普及两个概念,Kindle是Amazon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的一款移动阅读工具,身揣这么一个工具,就能够随时随地的在电子显示屏上登陆互联网阅读电子书、博客、报纸杂志;云计算稍微有点复杂,就现阶段而言,云计算暂时还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即分布式储存数据的能力,换句话说,如今我们靠PC产品——如硬盘、闪盘来储存数据,在未来则只需要一个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账户就能够访问自己的一切数据。

 

Kindle曾经被认为是一款废柴产品——如果不是在沉静多年后猛然间一鸣惊人的市场反应,它现在也会被这样认为,道理浅显得让人不屑多说:到了现在这个科技时代,还有多少款手机不支持电子阅读功能?既然在城市社会人手一部手机,那么又有哪个傻瓜会掏钱去再购买专门用来阅读的一个显示屏?这样看来,2008年之前,地球上的傻瓜还是少量的,可是从2008年到现在,地球上的傻瓜比例突然获得了爆炸性的扩张,Kindle一夜风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mazon的商业模式。

 

如果以惯性思维来进行举例,Kindle的成功的确能够找到可参照的依据,比如,虽然大多数手机也能够用于拍照、听歌,但数码相机和MP3依然瓜分了比重很大的消费市场,但这是依靠产品的专业程度所获得的细分市场,对手机摄像头像素、内置音响的音质无法满足的消费者选择了Sony T300、Apple iPod。同时,数码相机、MP3的兴起也是得益于传统工具的没落,消费者抛弃了老旧的胶卷式相机、笨重的CD机,转而投向小巧新型、更加实用的替代产品,这可以算作是行业发展中的换代升级,但Kindle完全不符合这种规律,传统图书业依然如火如荼,纸质出版也依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没有明显的需求空档时,Kindle的火热境况只能说明一个趋势:它或许是在预支自己的商业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不看好Kindle的未来,也不相信它能够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无论如何,现在的Kindle非常成功,这点无法否认。Kindle之所以能够让人在拥有纸质图书和手机阅读器的同时产生有重叠性的购买行为,大致上依靠着如下几个创新性产品特征:

  • 非凡的阅读体验:Kindle的技术功底非同一般,它的屏幕使用的是electronic paper技术,在四年前electronic paper还算是一个概念科技,用于让超薄的电子屏能够如纸张般具有质感的弯曲和真实,它在实验室的研发速度也实在惊人,短短两年后就能够被用在产品上投放市场,这般良好的视觉体验加上阅读器在硬件及外观上极其舒适的操作体验,使得Kindle具备简单易用、便于接受等体验优势。
  • 对苹果的继承和发扬:Kindle从不讳言其对苹果的不耻相师——尽管这种模仿让乔布斯很不舒服,实际上,Kindle的核心设计者之一就是前苹果工业设计部的Supervisor,这种对iPod系列的一脉相承也使Kindle附上了时尚、潮流的设计元素,与专注于音乐储存与播放的iPod相同,Kindle也保留了专一垂直的产品价值,别的产品(比如手机)功能齐全却无一专精,注定会失去各项功能内质量要求较高的消费者,而这部分人群则是被Kindle吃定了的。
  • 强大的内容体系:Kindle的网络支持不可谓不强大,全球最大的网络书店Amazon为它提供了最为完备的内容资源,而且由Amazon为它提供了CDMA无线网络,能够即时独立联网(而且还是免费),以及配备的增值订阅服务——订阅博客作者、报刊杂志的最新信息,产品和信息源之间的渠道架构得十分庞大,如此豪华的软件配置为Kindle添色不少。

除了以上几个产品特征之外,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有效的帮助Kindle打造自己的产业链,Amazon完全有实力兼顾电子图书产业的上下游,利用法律壁垒对知识产权的保护,Kindle的易用性将会为其商业利益助推强劲的火焰,但这也是它全球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毕竟不是每个国家的法律都如美国般完善繁琐,就拿大陆来说,假若Kindle进来,那么它定然会遭遇山寨围攻而水土不服。

 

站在现实的角度,Kindle最首要的问题还是得确定它的商业辉煌究竟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人们究竟需不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大型图书馆、并且是否有这么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互联网的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使人降低阅读兴趣,媒体色彩的冲击和网络社交的展开都挤压着阅读时间,Kindle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阅读的性质,阅读不曾因为Kindle的出现而更加有趣,一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能够带来新奇感,却很难断言它足以催化长久的兴趣。从推出不久的新一代Kindle 2.0来看,它变得更加像一本书了——一本拥有触屏、联网功能的实体电子书,只是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如早期科幻小说中所期待的那样随时更新。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背包的习惯,相反,这种习惯正在萎靡。当其他数码产品都在努力缩减体积以便于携带时,Kindle为了更加专业的提供阅读方式而逆其道而行,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换句话说,Kindle急切的想促使人类无纸化阅读的提前到来,为了成为阅读器的行业领头羊不惜杀鸡取卵揠苗助长,那么这个被过度期待的市场自然反弹时Kindle也将受到最大的伤害,Sony、Apple都等待着这一刻。

 

回到云计算的话题上来,基于广泛的人群基础,Kindle有着充分的潜力推动云计算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创新’,当网络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且更加稳定安全的时候,用户将会从桌面电脑上的软件应用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爆炸性的市场增长。云计算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随时在线,并给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应用,它的发展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角。”Kindle恰好具备这种爆炸式的破坏力,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试验型的雏形。真的要赞一下Amazon,其网站理念本是认为“书籍是模拟技术的最后堡垒”,但它也不惮于对自己进行结构上的颠覆,对科技走向的脉搏把握得相当精准。

 

最后,提个问:如果Kindle进入大陆市场,你会购买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