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科技改变生活!一语中的迅猛的高新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色彩,同样对于我们高尔夫爱好者来说,手握一杆利器那是必须的事。高尔夫水平提高的基础是勤学苦练,在正确的道路上加上辛勤的付出进步也是稳稳地,但同时高尔夫器械的革新和改变一样影响着我们的高尔夫生活,所以能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参加这些高尔夫品牌的新品试打和体验,这也是许多品牌的普及和推广的一个渠道。

打得远一定是高尔夫球手的梦想,不管职业还是业余,这一点没有异议。
从我的亲身体验来说,一开始我们介入高尔夫这个运动的时候,很多的人和我一样估计都是野路子出家,对于请教练以及选择球杆等都不屑一顾,球道上野蛮成长,球友们口碑相传哪个球杆打得远等等,对于挥重折弯点以及速度等基本为零,这些专业的数据一方面看不懂也没怎么看,自己折腾的时候多一些。有一句非常形象的顺口溜挺能说明问题:有钱的换杆子,没钱的练技术!哈哈。。。
我最近半年多一号木一直没怎么敢用,原因就是打着了又直又远,打不着了漫天飞花。。。所以到了场上故作镇定地给人一说:内什么,就让你一支一号木吧!对方看看倒也接招,一寸长一寸强么,这道理谁都明白噻,没成想咱的三号木打得比一号木顺溜多了,对手一直狐疑:你这么好的挥杆一号木一定打得很远吧?我还是很镇定地淡淡一说:太远了也不完全是好事,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

今天的发布会上泰勒梅用了一段动画来演示一号木击球角度与速度的关系,这个方式好!
其实根据我个人的情况确实在折腾,先用RBZ配合杆身打得还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身体打球多了感觉杆身得改改了,好吧给它换60克的樱花管,再后来杆身硬了杆头轻了挥重改变反而东飘西飘;再用R1杆头重的,当身体状体好的时候打得确实有距离,但是体能下来后杆头甩不出去了,也会出现东奔西走的情况,让人奈何不得!我承认自己不是职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保持身体状态和练习,后来想那就把樱花管和R1结合到一起试试如何?但是咱西安连个工坊都木有只好作罢。

职业球员在演示不同的杆面倾角所带来的击球变化。

来自全国的各类高尔夫媒体人士正聚精会神地听讲解。

泰勒梅也出新品牌了,GLOIRE走的是中高端路线,杆身和杆头配置轻。

新的铁杆在三杆洞试打的一景。

广州狮子湖乡村俱乐部细雨蒙蒙。

从以前的白色系到现在的蓝色系,变化是主角。

高尔夫的路上有很多的风景,正确的练习加上适宜的利器一定是完美的结合。
今天看了泰勒梅对于杆头速度起飞角度等的动画演示,我觉得补习了很多的高尔夫知识,原来职业的球手一号木的倾角很低,现在一个趋势是相对地高了,以前看人家打球球低飞爬升很带劲,后来看汇丰赛那些美巡大腕过来,一号木往天上打又高又飘,距离还是相当远!再后来看了四大赛美巡欧巡等,明白了这个高是有技术基础的。
对于很多业余球友来说,进入高尔夫的门以后可能跟泰勒梅接触的多一些吧,它的发球杆确实普及面相当广,我本人就经历了很多的款型,这次发布会上的JetSpeed金属木杆,Tour
Preferred系列铁杆以及高尔夫球,还有全新的Gloire系列球具都让大家试一试。
很有意思的是我试了一下14度的一号木杆头,感觉起球容易,距离变化不大,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再加大一度就是三号木的角度了,我三号木打得比一号木好的原因是否击球的速度和力量不够,带不动9点5的杆头?一味发力让自己的挥杆失去了平衡,反而出现手打的情况?所以明天试一试让自己的一号木倾角回到10点5或11,把球打扎实了比什么都强。
试打结束过后下场开始小比赛,我和邹职业同组,他说很旺我!为何呢?上一次我用新的R1打出了最远距离,这一次打了个净杆冠军,嘿嘿。。。含金量高不高不说了,冠军俩字带劲哪!谢谢邹职业。
看到泰勒梅每一次的新品发布会,我在想是否其他的品牌新品上市的时候也能让我们这些业余高尔夫爱好者有更多的体验机会呢?高尔夫除了职业的以外,更多的是咱们这些芸芸众生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