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战之十:这几场比赛的检讨和反思!

(2010-09-23 00:13:33)
标签:

高尔夫

黄药师

练兵

业巡赛

思念球场

杂谈

分类: 高尔夫

 

        郑州之行结束了,在此感谢戴总和若冰的热情款待!期待他们有机会到古城旅游和球叙!

 

        从第一天到郑州,一共打了3场比赛,一场比一场数字上升!对于我对自己的要求来说,很是无语!

    另一方面通过这几场比赛,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尤其在临场发挥和战术要求上,还要有很长的

    路要走!

备战之十:这几场比赛的检讨和反思!
               这个方向看过去,前方有拐点,但有很长的距离啊!。。。

      

         前一阵练了一个星期的练习场,下场之后有一定收获!但这次结结实实地给自己树了个标杆:第一

     场郑州圣安德鲁斯,距离和难度都等同业巡标准(我们打金梯),加了13杆,勉勉强强说得过去,有很多

     一切一推的机会,一个都把握不住!第二场思念,距离上差不多,但在战术上乱打一气,简单的洞反倒

     出了乱子,专注度下降很多,第三场由于下雨和起风,准备不足,杆子在手里打滑,一号木竟然打了5个

     遗失!短推全部拉左,木杆都是右曲,体力下降,杆头没有速度了!

         记得峰哥在郑州战后有一篇文章专门强调了针对特殊天气的准备,我看过但这次感受很深!思念下雨

     和起风了站在发球台上,大家称有点呼啸峡的味道。

 

        值得检讨的地方有三个方面:技术,战术和准备。

 

        技术方面很有感受,一号木这次距离明显远了,跟他们打距离上落后不多,体能好的时候,不出事,保

     证了上球道率,为下一杆打下基础!但后来体力下降后,出事都是右曲!这个环节还得稳固。由于球道草

     长,一号木开完后落地滚动距离不远,长的四杆洞和五杆洞频繁使用木杆,铁杆的使用少,两个挥杆体系

     的转换不适应,三杆洞铁杆打不到推杆的熟悉距离,加上果岭旗位,很难打鸟!

        短杆的救球成功率很低,用56度不是切小就是切大,由于果岭周围受到前一阵高温和连绵雨季的侵袭,

     没草以后往下切心理有阴影,这时用P杆或9号铁是稳妥的办法,但我没有用,所以少一套处理特殊办法。

        推杆这一段是一个大问题!短距离都是往左,长的距离两推,再短的距离也是两推。。。可能是手型

     和肩膀有多余的动作,大家都说离谱!

        长的长了,短的不靠谱,路漫漫。。。

 

   
        战术方面这次基本没有按自己设定的难易度打,每个洞都按标准上走,节奏没了,以拼为主,所以越

     拼越乱。打到第三场就出了很多大乱子,9字头自然来了!让我想起了很多业余高手参加业巡后打出9字

     头的前车之鉴,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战术和节奏!

       我们这几个人比赛,大家照顾我按严格的比赛条件来,我连码克都是自己动手,在打的过程中对规则

     的执行还好,加上有几个局交叉着,气氛有点比赛的严肃,这一点我得谢谢他们!

       战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吃过苦头,慢慢积累。

 

        准备包括心理和比赛条件的方面。这三天来每天很晚睡觉,早上7点05分准时醒来,满脑子都是打球

     的场景,睡不着了!除了第一天,早上头发飘,推杆感觉自然没有了。开局还行,4个洞过后一个破击

     开始,连连走神,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关注度和兴奋点!感觉抗压能力不够!

        最近事情也多,在有时候推杆时,脑子里突然就像手机的一条短信飘然而至一样,瞬间分神,回到

      球车上,翻看手机,准有未接来电,简直神了!。。。

 

        从这几场实战来看,自己距离比赛的状态和实力差的很远!这犹如当头棒喝,让我清醒了很多。

        现在离比赛还有30天时间,可要强化的东西太多了,距离的见长使得我的整个系统都要重新组合,

      选杆,预判,战术等。。。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不能来了新的,旧的统统忘掉,那可就一片空白啊

 

        如果要打一个分的话,不及格!

        我一定会知耻后勇,努力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