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

(2018-10-11 07:47:49)
标签:

杂谈

道德经

道德经


道隐德显相依恋,道体德用兄弟联。

虚无自然十特征,慈俭不争三宝鉴。

道德可以安天下,仁爱拥有好人缘。

治国用兵需恕道,治家养生应恬淡。

无为而治重民意,道法自然遵客观。


《道德经》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指自然法则(规律)。“德”指重生命,轻名利,守清静,顺民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十特征:

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朴素,平易,恬淡,柔软,不争。

道德经三宝:

仁慈,节俭,莫为先。


道德经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名句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道”指自由发展,出于天然。“法”指效法。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型的器物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伟大的形象,往往形成于无形。大道隐藏在无名的事物之中。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释】道生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累积的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法宝,我持有并珍重它:第一叫做慈悲,第二叫做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在封建社会可以理解。但今天我们应提倡“敢为天下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易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