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日记之四:阿里山到高雄

标签:
台湾旅游阿里山打狗领事馆西子湾中山大学 |
分类: 走遍中国 |
台湾八日记之四:阿里山到高雄
6日早早起来,我照例赶在吃饭前,先到附近四周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风景。
无奈这里是乡间野外,四周几乎什么都没有。酒店的南侧,是这么一幢旧农舍。
酒店的北侧,是一间小小的妈祖庙,庙前的享棚下停着一辆车,享棚可谓一物两用。酒店正对面的树荫下有风景,某某功的练习者正在陶醉地练功。我发现,无论是国父纪念馆的廊柱下,还是我们住宿的酒店前,以及景区点的大门外,凡是有大陆游客的地方,就有某某功练习者的身影。除了中国大陆,某某功在任何地方都不违法。
等车的工夫,我翻了翻酒店大堂上放的报纸。这时康师傅的潲水油问题刚刚揭开,报纸从前到后,用了好几个整版,来报道这个问题。上车后,巫导很带愧疚地说:本不想提潲水油的事,感觉很丢人,但媒体上连篇累牍都是,也回避不了了,干脆跳开了说吧。巫导花了很长时间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解情况后,我决心今后再也不买康师傅。
今天行程的第一站是阿里山。临近阿里山的时候,先去一个茶叶店——有常茶园,购买阿里山云雾茶。
这是进山的路,个别地方塌方实行单向管制。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得益于一首歌《阿里山的姑娘》,使得阿里山和日月潭一样,在大陆尽人皆知,也是大陆游客的必游之处。
停车场旁边阿里山的标识,告诉游客你们真的到达阿里山了,这时已是中午11点半。此地属于邹族领地,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皆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狩猎,为感念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为阿里山。
森林中修了这样的木栈道,我们沿着木栈道走了一周。阿里山的海拔高度为2216米,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这是三代木,在一棵树身上,连着长出了三代树木,算是一奇。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
这是一棵千岁桧。在日治期间,当时的日籍林务官认为桧木枝干分叉的模样,像是日本人高喊万岁的姿态,命名此树为万岁桧。1976年,时任副总统谢东闵先生巡视阿里山时,认为此树只有两千年树龄,不应以万岁命名,从此改称“千岁桧”。这是一座树灵塔,为一高约20公尺的石塔。民国24年,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贵的红桧后,许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认为是这些被砍伐的树的树灵在作祟,因惧怕树灵报复,建起这座树灵塔,用以祭祀这些被伐的红桧,安抚这些树灵。
树灵塔旁的树根盘根错节,好像是无数条蛇在地上爬行,显得有些瘆人,感觉大树确实有灵。
这么大大有名的阿里山,又是花了两三个小时赶来,没想到才游了半个来小时时间,走了一段木栈道,看了三代木、千岁桧、树灵塔,真有些心不甘。我因吃饭较快,午饭后还有一段短暂的时间,急匆匆去看森林小火车。
阿里山森铁车站的外观
森铁乐活旅程的标识
车站售票厅
进站口
和蔼的检票员愉快地放我进去拍照
站台
机车
在小火车上幸福地拍照的游客
阿里山铁路有七十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暖、温、寒四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自然博物馆。尤其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难忘的经验。
到预定的集合时间了。临上车时,回头再往山上观瞧,哎哟,云雾下来了。
行车约两个小时,到达一游客中心,说是在这里稍事休息,其实这是个购物店,目的是让大家购物。空地上,有个叫邱小宝的青年学生在弹着吉他卖唱,他是在做环岛旅行。我很佩服台湾青年的这种精神,在大陆还没看到过这种景象。
又行车一个小时,到达高速公路的关庙服务区。我们在此休息,活动一下。
关庙服务区的停车场。记得小时候捡到过一张台湾的传单,我从传单上第一次看到了斜格子停车位,印象颇深,并一直纳闷为什么车位要划成斜格子样,后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才见到了真实的斜格子车位。这次,终于看到了台湾的斜格子车位,就跟小时候看到的传单上的一样。不过,台湾汽车的品牌种类都很少,样式也相对单一,不像大陆这么丰富多彩。
下午5点半,到达高雄市。这是一座加油站,我们在这个油站加油。我注意到油价是每公升32.6台币,合人民币10元左右。
流经高雄市的河流,人们在绿地上休闲,空中还飘着风筝,我觉得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心中微微有些感动。
今天我们在高雄市要游览两个景点,第一个是西子湾。西子湾位于高雄市西侧高雄港旁,距市中心约二十分钟车程。在清初时,西子湾称洋路湾、洋子湾或斜湾,在闽南语的谐音引申下,斜仔湾逐渐被称为西子湾。此处以夕阳美景及天然礁石闻名,傍晚时分的夕照是台湾名景之一。
我们又逛了个小便利店,然后走到海边,倚栏西望,正好是最美的夕照时刻,不禁佩服巫导时间把握得真好。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清晰的海平线,以前看到的无非是云雾缭绕,含混不堪,西子湾的海平线,则是直直的一线,就像是比着直尺从左到右一笔划出来的一般。
我也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色彩,天是金黄色的,太阳就像个大橙子,高高地悬在空中。我瞪大眼,贪婪地看着,举起相机狠命地拍着,直想把这样的美景一口吞下去,永远据为己有。
眼前的礁石也很美,被浓密的树木覆盖着,就像是一个铠甲武士披着一件绿披风。
西子湾畔还有一所中山大学,前身为1924年改组的国立广东大学,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后,由高雄市政府争取,在西子湾风景区复校。中山大学的特点是散居在城市中,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园,这根柱子是学校的惟一标识物。
离开西子湾,去游览高雄市的第二个景点打狗领事馆。
领事馆前院的塑像
领事馆及陈列
领事馆的建筑
馆内的塑像
从领事馆登高观望高雄港
从领事馆观望夜色中的西子湾
这是前清时期英国在此设立的领事馆,位于高雄港口北岸的鼓山上,背面靠山,三面环水。此馆建于1865年,为台湾现存西式近代建筑中最古老的建筑。1985年修复后,公布为二级古迹,并辟为高雄史迹文物馆,陈列有关重要文物资料。
关于“打狗”二字的来历,几百年前,这一带散居着原住民平埔族部落,住在现高雄港附近的部落叫“TAKAU”,后来的汉人移民就把它直译成“打狗”。“打狗”二字是音译,并不是这里的人爱打狗。在平埔族语汇里,“打狗”是“竹林”的意思。那时候,高雄港附近常有海盗出没,为了保卫家园,平埔族就在住家附近遍植刺竹,高雄港一带因此刺竹成林,“打狗”就这样转借成地名。
日文中也有汉字,“TAKAU”的发音写成日文汉字,就是“高雄”。西元1920年,统治台湾已有20年的日本总督府重新调整行政区域,在打狗地区设立“高雄州”。西元1941年,日本官方禁说台语,由于“高雄”二字的日语发音与“打狗”的台语发音非常相近,因此“打狗”这个充满乡土气息名字,慢慢地被高雄取代了。
日本人统治台湾达五十年之久,所以高雄一带很多上年纪的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还有,受日本人的影响,台湾用于计算房屋、建筑用地面积的单位仍习惯用“坪”。1坪等于1日亩的三十分之一,是6日尺×6日尺,合3.3057平方米,正好是2块榻榻米的面积。
吃过晚饭,巫导领我们去高雄市的忠孝路小吃街吃小吃,大家的晚餐都吃得很饱,都吃不动了。
今天是八月十三,明月虽然还没有满圆,但高挂在高雄上空,显得特别明亮,我突然有点想家了。当晚住的是富驿商旅高雄中华路馆,房间小巧精致,我独自一人享用一间。
前一篇:台湾八日记之一:飞抵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