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下江南之一:镇江游三山

标签:
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旅游 |
分类: 走遍中国 |
龙年春节下江南之一:镇江游三山
春节于我,是个很尴尬的节日。妻铁定要利用寒假带女儿回娘家长住,我若跟着去,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提前回来显得也不好。我回自己的老家吧,家里太冷,呆一天半天还行,长了已住不惯,过年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呆在邯郸。所以对我来说出去走走倒是很好的选择,今年我选择去南京、镇江、扬州。
此线只有石家庄至上海的一趟K233列车,4点到南京太早,4点50分到镇江还可延迟一些。我决定先到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南京。大年初一下午坐车,邯郸的旅客还是很多的,石家庄的车厢几乎都是空的,找个长座躺下睡到镇江。初二早晨到达镇江,车站广场空荡荡的,只有几个揽客的出租车司机。我在周围转悠了一会儿,公交车就来了,镇江公交首班是5点40分,够早的。
镇江古称京口,最有名的名胜即为京口三山。三山又各有特点,金山是寺裹山,意思是说在山下只能看见寺而看不见山,就好像是寺把山裹起来一般;焦山是山裹寺,只能看见山而看不见寺;北固山是寺冠山,形容寺好像是山的帽子一般。
■金山寺里寻法海
金山在镇江市区西北,距市中心3公里,从火车站乘2路车终点下车即是。2路车横穿镇江市区,沿途经过狭窄的街巷,能看到镇江老街。公交车上只有我一名乘客,下车时天还很黑,公园也还没开始收门票,票价平时50元,淡季35元。
走进古朴的金山大门,向前走不远就是金山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时始称金山寺。金山在金山寺中,是一个高44米、周长520米的小山,古时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至清代始与陆地相连,才可从陆路上山。
金山游览路线为:江天禅寺-夕照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慈寿塔-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璞墓-天下第一泉。
金山寺坐东朝西,正门为一石牌坊,坊上有匾,上书“江天禅寺”四字,坊柱上有联,两侧有石狮一对。紧贴石坊,就是禅寺的山门兼天王殿。7点多,山门打开,我进门向上层层游览。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
天王殿后为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从殿后登高,能看到大雄宝殿后张挂的“度一切苦厄”字匾。从此再向里走就要登金山了,还要再买5元门票。山上是一条环形线路,我是从右侧的小门进去的。绕到山顶见一御碑亭,亭下罩的是康熙皇帝御书的“江天一览”四字。从北侧狭窄的台阶路下去,就是著名的法海洞,但门是锁着的,据门口的文字介绍: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俗姓裴,乃唐朝丞相裴休之子,河东人,生而胎素,颖异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燃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像于洞中,永作纪念。
从法海洞上来就到了慈寿塔下。此塔始建于萧梁,唐至清历代数度毁建,今塔乃原金山寺住持隐儒托钵募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原址建成,后几经修缮。塔高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高耸山巅,巍峨秀拔,是镇江标志性建筑。从塔门进去,缘木梯登至塔巅,只见脚下是瀛洲点缀的金山湖水面,远眺可见大江西来,三山竞秀,城市山林风景如画。宋王安石有诗云:数重楼枕层层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下塔后,经由观音阁、财神殿,至七峰亭。小说《说岳全传》中描述,岳飞曾到过此亭,如今的亭子是近年复建的。这里是观赏金山建筑的最佳位置,从此向上望,只见层层叠叠的黄色庙宇逐级抬升,高高的慈寿塔完美地矗立在楼丛中,让人叹服建筑者神奇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
出金山寺门,北侧是观音广场,供奉着汉白玉观音塑像。再向北,是陡峭的金山崖壁,依山就势,凿岩修建了几个构思神巧的景观。山底有一石洞曰白龙洞,旁边的碑铭说:宋朝《高僧传》载,此洞内原有白蟒,吐毒气如烟蕴,人过则亡,唐高僧灵坦入洞参禅,大蟒归海而去,民间传说由此可通杭州西湖断桥。白龙洞前有一石桥叫玉带桥,传说苏东坡与金山寺方丈佛印极善,曾留腰间玉带永镇山门,明朝太虚法师于白龙洞前募建了此桥。沿台阶向上,另有一洞叫朝阳洞,传说有道士在洞内修道,山壁上刻有“日照岩”三字,遇晴朗天气,阳光直射到岩石之上,亮光一片。
玉带桥远处金山湖畔新建的石牌坊即为御码头。清康乾二帝曾六下江南,数度巡幸金山,或由山门码头登陆,或在此处停泊龙舟,故谓之御码头。御码头毁于太平天国战事,今又重建。
天下第一泉在金山之西里许,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代随金山登陆。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受山势阻挡,曲折转流,分为三泠(泠是水曲的意思),泉水就在中间的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中泠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遂得天下第一泉之名。
金山上神话传说甚多,白蛇与法海斗法怒而水漫金山,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据说近年有游客在白龙洞发现了白色的蟒蛇,如果是真,算是对神话传说的一个回应了。清康乾二帝南巡江南时多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和民间传说。历代名人雅士更是多次登临观景,留下不少题咏名篇。今天,金山仍吸引着中外骚客和游人。
■焦公山上赏书法
离开金山去游焦山,104路公交车一端是金山,一端是焦山,来去甚便。焦山在镇江市东北部,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满山苍翠,远看宛若碧玉浮江。进岛没有陆路,须从与焦山隔江对峙的象山脚下的码头乘坐渡轮,焦山门票50元,门票含渡船费。
坐上渡轮几分钟就到焦山,登岛后先看到一座“焦山胜境”石牌坊,牌坊后是一座影壁,上书四个大字“庄严国土”。焦山的特点是山裹寺,我在焦山游览线路为:不波亭-定慧寺-焦公祠-焦山碑林-乾隆行宫-观澜阁-东泠泉-古炮台-吸江楼-万佛塔-别峰庵(板桥书屋)。因西侧正在施工,百寿亭、三诏洞、摩崖石刻没有看到。
不波亭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大门朱漆彩画,悬挂着清廖伦题写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山门内的影壁上书有四个大字“海不扬波”,是对联的横批,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即千年古刹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重建,清代康熙帝南巡游焦山时改寺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大雄宝殿前的两株银杏树已有四百余年。
定慧寺西侧是三诏坊,坊后是焦公祠。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避乱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采药为周围百姓治病。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焦山碑林的名字叫宝墨轩,现珍藏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内容极其丰富,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其中唐朝仪凤二年多立的魏法师碑,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被誉为“初唐妙品”。历代书家碑刻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的《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碑林正中有御碑亭,内有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的诗作碑刻。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一日他带着两只仙鹤到焦山游览,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埋在焦山后山,并挥笔在山岩上写下了《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岩石上,被宋黄庭坚推之为“大字之祖”。后不断被人凿取及岩石崩裂坠江,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捞起五块原石,仅存八十六字,其中九个字不全,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
碑林之侧是一处精致的园林,一丛秀竹越过围墙高高地伸向空中,这便是乾隆行宫,园内所留遗迹甚多。行宫为两层楼阁,五百年前阁外还没有沙滩,而是惊涛拍岸波澜起伏的长江,故名观澜阁。园内还有一口古井,叫东泠泉,其实本不是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模仿争胜,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正是他们争胜的产物。
穿过盆景园,就到了焦山古炮台。整个炮台原是一座大暗堡,八个炮堡呈扇面状排开正对着长江,现仅存遗址。炮台建于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筹建了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英舰侵入长江,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抗战时期,炮台为日军摧毁。
从山北沿路登山,很快到达山顶,先看到吸江楼。这是一座新建的八角形两层楼亭,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因楼门紧锁无法登临。
山顶正中为万佛塔。此塔于1999年建成开光,塔高42米,海拔70.4米,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大字。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只指引航路。
从万佛塔向下走,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即别峰庵,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东峰西峰两主峰。别峰庵始建于宋代,深山孤寺,人迹罕至,因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使得名闻遐迩。
若从西侧下山,能看到三诏洞和摩崖石刻,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瘗鹤铭》原址即于此,但现在正在围障施工不对外开放,只能从原路下山。
乘渡轮返回,见路边有卖煮串的三轮车,吃了几串,又吃了一杯豆腐脑,5元一杯真够贵的,然后从路边乘4路车去北固山。
■北固楼下大江流
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因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前峰现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现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是游人主要游览处。登上山顶,可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遗憾的是,北固山正在闭门重修,不能登临。
查资料,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后,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名卫公塔,系唐卫公李德裕所建,原为石塔,北宋改建成九级铁塔,明代重修改为七级,解放时仅存两层塔座。现修整为四层,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明代所铸原塔的五、六层。清晖亭北,甘露寺东侧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题刻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始改建于山上,形成“寺冠山”特色。寺后存有孙刘同坐过的“狠石”,其状如无角伏羊。寺西有一条砖砌坡路,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马涧”。甘露寺后为多景楼,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此楼面对大江,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高悬楼上。多景楼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南宋辛弃疾就是登临此亭,触景生情,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能登山,我就从山下绕走一周。北固山南面为陆地,北面原为浩瀚的长江水,因沧海桑田变迁,现已成为通达长江的金山湖。湖面上修了木栈道,可以休闲地走过。从栈道向山上看,只见一座高高的塔吊竖立了峭壁边,山顶一幢两层楼已初具规模,看来那就是正在翻修的多景楼了。绕到南侧,可以远远地看到黄色的寺庙立于山顶,那就是古甘露寺了。
路边的水池畔,有两块一分为二的巨石,上书“试剑石”三字。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一天,孙刘二人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若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破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源于地质的演变,并非什么钢刀利剑所能劈开的。
三山游完,我也该离开镇江了。早闻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三鱼”即长江三鲜:鲥鱼、刀鱼、鮰鱼;“三怪”则为:肴肉、香醋、锅盖面,有俗语叫“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镇江锅盖面,锅盖面又称伙面,做法是将面粉揉好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后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锅盖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柔韧性好。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对姐弟,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面给他吃,可弟弟总是说面条下硬了。于是姐姐想法把面擀细,一次面条入锅后又想加点青蒜,手忙脚乱之际将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锅里,没想到这样煮出的面条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来,小锅盖四周透气,这样煮面又筋道又不容易烂,味道更佳。从此,镇江的锅盖面流传开来,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大过年的见不着开门的伙面店,成为镇江之行的憾事。
在路边等公交车,等来了扬州镇江城际旅游专线车,此线从镇江焦山发车,串联起镇江三山终至扬州瘦西湖,车费13元。
更多图片请参看相册: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560790547/s/4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