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八大怪吴桥杂技 |
分类: 走遍中国 |
在吴桥看杂技
早就知道吴桥是“杂技之乡”,也坐火车从京沪线旁边的吴桥县城经过多次,但从未萌生过到吴桥县看杂技的念头。后来,赵国岭从沧州调任邯郸市长后,多次讲到吴桥县建杂技城发展旅游业的事,才觉得应该到吴桥看一看。2007年春节,利用自驾车到沧州探亲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吴桥,但春节期间人们都放假,什么也没看成。直到不久前,应吴桥方面邀请,邯郸市旅游局组织旅行社和媒体前去踩线,才遂了这一心愿。
2009年2月28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人乘大巴车从邯郸出发赴吴桥。由于当天有雾,高速路封闭,汽车只能在国省道上缓慢行驶。邯郸离吴桥不到300公里,行车竟用了5个多小时,到达吴桥后已是午餐时间。
我们在红牡丹宾馆用午餐。这个宾馆建得很有特色,外观就像一个演马戏的大棚,据说得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的一部电影《红牡丹》,影片故事就取材于当地的杂技艺人。如今,电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主题歌《牡丹之歌》还在被歌唱家蒋大为演唱,不想红牡丹宾馆却长留在了“杂技之乡”。宾馆的大厅特别宽敞,客人可以边就餐边看演出。这里的服务员也都会魔术,吴桥有句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服务员就用空中取酒、空手钓鱼等魔术技法给客人上菜。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游客不多,没有欣赏到这样的佐餐表演。
餐毕,开始参观江湖文化城。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四方方一座方城。东城门外,有杂技祖师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塑像。相传,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会行贿,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在终南山下遇到了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360套戏法。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杂技在吴桥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如今,吴桥已成为名满天下的“杂技之乡”,在国内外杂技团里担任教练和演员的吴桥人难以计数。
还没等进城,就发现了稀罕玩意儿,只见一个老汉赶着一辆由一只老山羊拉着的洋车款款走来,上前一打听,坐车拍照收费2元。挂在车上的图片显示,包括央视名导毕福剑在内的不少名人都坐过这辆“羊车”。
走进江湖文化城,第一个参观的是滑稽动物园,首先看到的是狮子表演。据说狮子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吴桥杂技有以狮子打头的传统。在这里,平日里那些猛禽猛兽变得温顺异常,不但狮子会钻圈,狗熊能识数,只要花上10元钱,人们还能坐到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留上一张影。
然后观看鼠戏,这是“江湖八大怪”第六怪——老鼠提水碾荞麦。清装打扮的驯鼠师郭树桐站在一个结构复杂的架子旁,用一根小棍指挥着四五只小白鼠演绎出各种滑稽动作,并用幽默的语言附会上如刘全进瓜园、李三娘坠井、洞房花烛夜等民间故事以及下岗啊、发奖金啊等现代词汇,演得精彩,说得漂亮,引人发笑。舞台撰有一联:爬上爬下一台鼠戏,有悲有欢百态人生,似乎要说明些什么。
看完鼠戏,对面的独台戏也开锣了。所谓独台戏就是上面有个小舞台,下面是一个帷幔,一个人钻在帷幔中举着木偶表演,不但要指挥木偶表演各种动作,还要模仿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实数罕见。据说,鼠戏和独台戏都是濒临失传的中华文化遗产。
下面的“魔术笑园”其实是在售卖魔术道具。在一个房间内,女魔术师接连表演了几套魔术,然后把魔术一一揭秘,没有什么蹊跷的,全是使用了专用道具,六套道具只卖30元钱也不算贵,不带几套道具回去岂不枉来吴桥一趟?好多观众都按捺不住纷纷解囊了。
再往后走是一个杂技小院,里面有四口人:爷爷和一个侄女两个孙女,个个都是杂技高手。大孙女表演的顶技,农家厨房用的铲子、勺子等极难掌握平衡的厨具,都被得心应手地顶起来;小孙女表演的柔术,可以从一个很细的筒子里钻进钻出;侄女更大胆,敢把一壶刚从炉子上提下来的开水顶在头顶。该爷爷何书森表演了,他是“江湖八大怪”第四怪——鼻奏唢呐震中外,人送绰号“吹破天”。只见他把点着火的纸团吞入口中,用扇子往耳朵里扇风,烟雾从口中喷出,令人称奇。
离开杂技小院,来到鬼手居,这是排“江湖八大怪”之首的“鬼手”王宝合的地盘,他的绝活是——俩手仨球跟鬼赛的“三仙归洞”。年过六旬的王宝合满脸沧桑地坐在小院的屋门前,面前是一张铺着红绒布的小桌,桌上放着两个小瓷碗和三个海绵球。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指挥着海绵球随意进入小碗内,想怎么进就怎么进,想进几个进几个,有不服气的观众去跟他打赌,一个个都败下阵来。据说2002年他应邀到香港演出,被香港前特首董建华誉为“鬼手”。
接下来观看的杂技高空转轮,着实让人捏着一把汗。两个小伙子在没有任何保护装置的情况下,在两个上下起伏的转轮的里面和外面走步,还蒙上眼睛跳绳,真是惊险万分。
欣赏“江湖八大怪”第五怪魏春华的表演是在一个杂技大棚内,她的拿手绝活是——千斤大缸蹬得快。只见娇小的少女魏春华仰面躺在一条长凳上,四个壮汉抬来一口180公斤的大缸放在她的双脚掌上,她用双脚灵活地蹬着大缸,正转、反转、侧转、竖转。这还不算,还邀请一名观众上场坐进大缸内,大缸依然被蹬得飞转。我不禁感叹:吴桥女子功夫奇,双腿能有千均力!
江湖文化城的中心广场是重头戏,在这里能欣赏到一组天桥把式表演,有:“江湖八大怪”的第二怪高福州——白肚皮上切青菜,第三怪李印怀——眼里扎出骨针来,第七怪李亮——刀山爬到云霄外。
高福州外号叫“小钢炮”,地地道道庄稼汉模样,练的是外家功夫。他表演肚皮上切青菜,只见刀起刀落,菜叶寸断,肚皮却毫发无伤;表演手切红砖,掌劈顽石,只见砖石横飞,他却丝毫不以为意;表演脖子缠钢筋,把钢筋在脖子上缠好几圈,持续好长时间,却面不改色,视若等闲。
李印怀的三个节目更绝,把两个鹅蛋大小的铁球吞入腹中,半天再吐出来;把一把两尺来长的宝剑从口中直插胸腹;把两根二寸来长的骨针送入鼻孔,让它们从眼睛里冒出来。看得人心里直发紧。
表演上刀山的李亮是李印怀的儿子,他赤足袒胸,踩着铡刀的刃口就往刀山上爬,中间还不忘停下来,用肚皮贴在铡刀刃口上,全身悬空。在十几米高的刀山顶上,让铁杆头顶着肚皮旋转,可谓险象环生。
当天观看的最后一个表演是飞车走壁,三位车手开着摩托车钻进狭小的钢笼内,上下左右高速飞转,没有非凡的胆量和高超的技艺怕是玩不转的。
次日上午接着参观杂技奇观宫和魔术迷幻宫。杂技奇观宫内有吴桥杂技展,展出了吴桥杂技史和各种表演道具,走钢丝、顶盘子等还可以亲自试上一把。这里展出的一组壁画,是在1958年一次农田建设中,在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内发现的,壁画对吴桥杂技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其中倒立、肚顶、马术、蝎子爬等表演尤为逼真。这里还有明代吴桥籍阁老范景文记叙当时在吴桥南城门外祭台观看马戏的文章《游南园记》,“至则数健儿在焉,见所乘马,翘腾不胜,气作命取,驰骤道上。于是,人马相得,据鞍生风,蹄蹴电飞,着眼俱失急于雾于,细辩之,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骑,或抢或脱,或跃而立,或顿而侧,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可见吴桥民间杂技艺术历史之悠久。
在杂技奇观宫还观看了一场皮影戏,还可以互动,自己动手指挥皮影表演动作,人人都觉有趣。接下来是“江湖八大怪”第八怪廖鹏——双手书法唱梅派。廖鹏是个长得十分秀气的大男孩,能用双手同时挥毫写书作画,据说还能唱五个剧种的戏。接下来,还观赏了空中飞人、呼啦圈等杂技节目。走出杂技奇观宫时,恰好碰上鬼手王宝合,刹那间大家都成了追星族,拉住老头儿好一顿合影。
在魔术迷幻宫内,欣赏了变扑克、变脸、空中钓鱼、变美人鱼等高质量的魔术节目。
在吴桥看到的,全都是没有经过任何雕饰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杂技艺术,土得掉渣,却又鲜得馋人。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看吴桥归来就不用看杂技了,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