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矿井巷道 |
分类: 社会生活 |
在500米深的矿井下……
2005年12月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督查组来我市检查矿山安全生产,我作为随组采访的记者,首次下到了500米深的矿井下,亲眼看到了煤矿工人在井下生产的场面,成为我记者生涯中又一次难忘的经历。
2005年12月22日,督查组一行按计划来到了武安市北部的邯矿集团郭二庄煤矿,检查该矿的安全生产情况。督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在地面听汇报、看材料,另一路下矿井实地踏看,记者的活动可自行安排。谁都知道,矿井下再安全,也总是有一定的危险的,几分钟前妻子还在电话中叮咛,“如果让下矿井能推就尽量推掉”。但是,不下矿井,怎么能知道一线矿工的劳动场景?不下矿井,怎么能知道督查组在一线的工作情况?我下定决心:下井。
下井人员中有国家督查组6人,煤矿陪同人员10人,加上我一共17人。大家先到澡堂更衣,全部脱得一丝不剩,换上矿工的服装。矿工服全是纯棉质地,不含丝毫化纤成分,防止在井下磨擦产生静电,引发事故。贴身穿上纯棉的秋衣秋裤,再套上纯棉的绒衣绒裤,外面再套上劳动布工装工裤,再罩上厚棉袄,用腰带拢住腰,脚上穿上棉袜套,再穿上高腰雨靴,手上戴上白帆布手套,衣服就算穿完了。把矿灯的电源盒挂到腰带上,灯线搭在脖子上,头上再戴上黑色的安全帽,就算全副武装好了。站到镜子前面一照:嘿,活脱脱就是一名矿工!
矿井还在3公里之外,几辆包了棚子的大卡车是矿工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我跟着大家爬上大卡车。坐在长凳上,我随手摆弄着矿灯,扭了一下灯头上的红色按钮,灯亮了,为了节省电能,我又把等关了。这时,一位矿上的人员告诉我:下井之前一定要让矿灯亮着,一旦发现矿灯不亮了,就应立即中止下井返回地面,矿灯均由专人把电充足,可持续使用十几个小时,再充电时必须把原来的电放净,防止产生记忆效应,所以不用担心浪费电。怪不得在煤矿经常能看见矿工们大白天亮着矿灯在地面上走动,原来是这样,看来真是隔行如隔山,我连忙开亮了矿灯。矿上的人员还告诉我,到了井下一定要盯准人,跟紧队,免得因地形不熟悉而掉了队。
爬下卡车来到罐笼旁,我的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恐惧感,真的要下井了,在井下会不会出现什么万一呢?但看着众专家和领导谈笑自若的样子,我的这种想法一瞬间就消失了。一位值班人员面色凝重地站在罐笼口,对每个人的衣服稍加整理,再搀送进罐笼里,就好像一位首长在把自己的战士送上前线,颇有几分悲壮感。罐笼有五、六平米大小,17个人分三排站进去正好站满还不显拥挤。关好门,罐笼开始下降。这里的地面是海拔200米,煤矿的作业面在海拔-300米,也就是说,我们要下到地面下500米的深处,按每层楼高3米计算,相当于从160多层的高楼上下来。
几分钟之后,到底了,我们一行人走出罐笼。这里还有电灯照明,不算黑,巷道是用水泥砌成的券状,裙部还贴了白色的瓷砖。走下一溜台阶,再拐过几个弯,就进入了真正的巷道,地面上满是泥泞,并列着两道罐车路轨,顶部有的地方还在滴水,没有光亮,全靠随身携带的矿灯照明。一行人影影绰绰地蹒跚前行,只见施工工具整齐地摆放在两侧,工具箱上都落着锁,用红笔写着名称和编号。偶尔看见几个正在忙碌的矿工,他们的身上脸上全是泥污,如果不太熟悉的话,恐怕很难分清谁是谁。
巷道的尽头是一个掘进面,在掘向另一个煤层,月进度为60米,督查人员检查了安全设施,又检查了工人的安全证件,对一些专业事项进行了仔细询问,看来对检查结果还满意。督查组又提出到煤矿作业面去看看,但作业面尚在离此3公里之外处,步行一个来回需两个半小时,督查组下午就要离开邯郸去邢台,由于时间关系是去不成了。
不知不觉已在井下呆了约两个小时,原路返回,乘罐笼升井,终于回到了地面。再看到天空那明媚的阳光,突然感到是那么的亲切。
在井下是严禁拍照的,走出罐笼我才在井口留下了一张难忘的矿工照,并和矿上的人员合影以作纪念。乘卡车返回,洗了澡换回自己的衣服,终于结束了这次难忘的井下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