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朴”这两个字打出来的确有点陌生了。虽然我们都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我们早已经不会把节俭作为一项需要大力强调的美德而加以提倡,过去这些年,我学的知识,基本上有关如何绞尽脑汁“发现新的消费需求”,“唤起购买欲望”,将一个平淡无奇的产品包装得充满消费色彩。我相信没有人会在PPT里出现“节俭”两个字,即使要表达也要用“性价比”,“价格敏感”之类的优雅表达,因为俭朴节俭之类其实就是个贬义词。
有了这番感叹是因为看到沈祖尧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文稿,把叮嘱毕业生们“节俭”放到了首要位置:“我祈求你們離校後,都能過著「不負此生」的生活。你們或會問,怎樣才算是「不負此生」的生活呢?首先,我希望你們能儉樸地生活。”“我肯定大家都能學以致用,前程錦繡。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一個温馨的家、簡單的衣著、健康的飲食,就是樂之所在。漫無止境的追求奢華,遠不如儉樸生活那樣能帶給你幸福和快樂。”
校长的确有底气,大约是觉得大家将来都能赚大钱,所以首先要强调的是“俭朴”。虽然我和我的不少同学不知道哪年哪月能开始有资格“反思奢华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确同意,快乐是一种满足感。如果一切都有了,就的确很难找到满足感,也难有快感。这大概也是"stay
foolish, stay
hungry"的另一层含义。但是,当饥饿感已经被满足了,是让自己饿一饿,找回饥饿感,还是寻找新的快感类型,比如喝个酒什么的,在我看来,这只是不同的人寻找“不负此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但要问一句,寻找新的快感付出的打价是否还不如原来的满足感?一切又会长久吗?有时候真的觉得消费主义狂欢会不会把整个世界拖入疯狂境地,虽然我时常也是个闷骚而充满欲望的人。
物极必反,经济危机总会来,乐极必然生悲,这个道理谁都懂。可大家都想不负此生,尤其是不负当下。人的生物功能还没进化到那么高级,对快感和享受置之不理,也不对,人类进化到已经有了思想和信仰,这就是用来平衡纯物欲膨胀的进化产物吧。比如沈祖尧,他应该是个基督徒吧。
沈祖尧还写了一篇网志,反思经济危机,市场与消费主义。不过,他的前一篇日志,则是向乔布斯致敬,他的确是一个奇才,当然也是一个技术与时尚消费狂欢的最好DJ。前一篇网志,校长缅怀乔布斯,说“喬布斯並沒有創造這些玩意,他只是「重新發明」,賦予它們新生命。喬布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對人的了解,知道他們需要甚麼。他改變了這世界。世上機會無限,我們的思想要擺脫框囿,破舊立新。”
后一篇网志,校长又反思消费狂潮反问:“還記得我們上次更換手機是甚麼時候?過去兩年換了多少部?我們多少人擁有iPod、iPad 又或是
iPhone?” —— 事情就是这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