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同仁堂国药行业香港中医药股票 |
一 有利于中医中药国外发展的积极因素
1.国内政策支持
2.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认受性在提高
首先中医在海外特别是在亚太地区逐渐被接纳,随着当地中医学院及传统中医获当地卫生部门认可,中医师、中医药更能被当地公众接纳和认可,进而增加中草药及中成药消费。
其次,全球市场有对天然治疗更重视和认可的趋势,传统中医药正是使用天然中草药,强调养生、调理,逐渐被亚太地区消费者、非华人认可。澳洲已经首先中医药合法化,长远来看,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前景宽阔。
再次,尽管某些国家的政府部门收紧法规,加强对制药企业或零售商的监管,使从业者面临许多挑战,但总体而言,亚太地区各国政府普遍认可传统中药执业,鼓励营造安全的中药产品消费环境。
3.独立第三方报告关于国外中医药发展的报告
上图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的2007-2011年贸易数据,2012年以后的是预测数值,简单来讲就是估计可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后来收集2013数据是,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加25.1%;其中出口31.4亿美元,同比增加25.5%;进口10.8亿美元,同比增加23.7%。上述表格预测部分也并非完全不靠谱。
4.行业竞争
⑴中医药产业在国外就是一个利基市场,利基市场不好的方面当然就是市场很小,很容易就饱和,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限制竞争,因为市场太小、市场前景不明朗,并不是很多很多中药企业愿意走出去。⑵中医中药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差异化很大的行业,行业消费者里面对品牌、质量、信誉很重视,各个制药企业可以形成独有产品线及品牌联想。⑶中药企业国外营业因政策不同受法律法规影响很大,不是一般企业能顺利进入,进入壁垒很高。⑷上述数据表明国外中医药发展速度还不赖,进一步缓和了行业竞争。
总体看来,国外中药企业竞争很温和。
二
1.出口国的政策法规
中药出口不同于一般商品出口,它要受到当地医政法规的限制,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让中药产品逐个进军各个海外市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很少有药企能够承受高额的药品研发及注册费用。同仁堂在将其中药产品推向海外市场时,也同样面临着身份认证的问题。我国中成药80%都是通过注册药品的形式出口,如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但其注册的程序是相对简单的认可程序。加拿大对我国的GMP在实际操作上是基本认可的,澳大利亚则是每两年对中国药品的生产监管过程在中国做一次体系认证。而在欧美等药品准入门槛较高,欧盟在2004年颁布的《传统植物注册程序指令》规定,药企需提供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以及其在欧盟地区不少于15年的使用历史,才可通过注册并以药品的身份登陆欧盟市场,中药只能以食品或食品补充剂的身份销售。
三 中药出口企业主要目的地
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药出口主力区域是亚太、东盟区域,占据75%份额,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分布在亚洲,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和阿联酋等,这些市场对中药的需求增长较快,值得企业深入开发。
相对地,欧盟、北美看上去占20%份额,但实际上这两个发达地区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因为药物准入限制原因销售非常少,出口主要项目为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这一块跟国药公司没有直接关系。
四.中药产品出口结构
五.香港的中药行业
为什么替香港在国外市场里面画上浓重的一笔,第一个图已经表明香港在市场份额里面所占的地位,而且后面的数据会表明,虽然国药公司标榜全球市场,但香港绝对是国药公司主要的利润产生地,战略地位超然。
上述数据表明,香港中药市场作为备受政府重视的行业,有着完善的规管政策和支持行业发展的举措,且香港本地消费越来越重视中药保健性质,作为辅助调理保健品,销售额仍然有两位数增长,但值得担忧的地方有:⑴香港的中药消费市场跟国内相比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消费升级及医药大发展时点已过,香港本地消费中药产品未必能维持高增长。⑵香港中
药市场发展离不开内地自由行推动,近期看来,香港政府限制自由行政策并非不可能,一旦实行,对香港中药行业非常不利。⑶香港中医药事务部自1999年开始已经开始积极推动中医中药发展,目前中药市场相对饱和,技术、营销条件成熟,而且竞争对手众多。⑷香港中药行业分散,竞争对手众多,且同仁堂本身在众多品牌中并无市场份额优势,前五名中药产品零售额份额为6.2%(同仁堂)6.0%、4.6%、4.2%、2.1%,前五名占比仅23.1%。
如果需要总结的话,上述行业发展未如国药IPO文件展现的好,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多,包括在香港以外的海外市场国药是否能适应当地医政法规,当地消费者是否能接受中医文化,展望美好但确定性不高,香港以外分店盈利能力存疑,至于在战略基地香港,同仁堂中药发展也受上述相当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当然,用放大镜去看企业可能舍本逐末,我们更应该用战略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