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若论佛法的要点,也就是戒、定、慧三法而已。戒、定、慧三法互摄互融,不能分开独立。但对刚开始发心学佛的人而言,持戒尤为重要。所以《楞严经》中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所以,如来初成正觉时,就在菩提树下宣讲《梵网经菩萨戒》。好令一切菩萨,梵释诸天,以及王臣士庶,若僧若俗,包括娼优奴婢,三途恶道的一切众生,都来受持戒律。由此可见,戒是如来炼圣烹凡的大冶洪炉。因为六道众生,虽然有尊卑贵贱的种种不同,但一念心性却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宿世所作的善恶业各不相同,致使今生所受的果报也各不相同。如来正因为看到众生的心性本同这一点,所以不管众生的行迹有多么不同,都普劝他们受持戒律。倘若有人能依教奉行,宿世的恶业就可以立即消除;现生的福慧也可以速得圆满。依教持戒的人先是去除妄念回归真如本性,最后就只有真如本性,没有妄念。自然就能够复本心源,亲证妙性了。所以佛经中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说:“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些都是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作的担保,能不信吗。
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想令自他一切同修,共出轮回苦海,选辑了净土诸著述中的重点,汇辑成一本《净土津要》,接着又编辑了《净土津要续编》,打算将《梵网经》放在开头。因为《梵网经》的经文比较深奥,不容易理解,不便于学人在修行戒法时,分清戒条的开缘、遮止、守持、违犯等规定。如果没有注解,实在很难普遍利益到大众,所以无名居士就将清朝陈熙愿居士所节选的《梵网经疏注节要》也选编进了书中。这样,这本续编不论是文辞还是义理,都可以一目了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宏阐净土的书,要将《梵网经》列在开头呢?这是因为,要想往生净土,必须要先清净自心,只有心净了,佛土才能净。而要想清净自心,就必须持佛净戒。只要如法地持佛净戒,一切贪瞋痴心,都不能发起现行。如此,戒定慧三学之道就能彻底圆彰,恒河沙数的功德,无量的玄妙真义,就能不求自得,全部显现在心中。这就是所谓的:戒就是法界,一切万法都归趣于戒,没有哪一法能离了戒而成就的。更何况还要加上净土法门的,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如此,必然可以令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就已经修到心佛不二的境界,临终时不往生净土,还能生到哪里?即使是根机陋劣,现生没能修到心佛不二境界的,也可以凭着严持佛戒的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到临终时,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是带业往生的,也已经永脱轮回,超越三界,时常亲近弥陀,自然可以速证法身。更何况已经业尽情空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些自诩高明的人,藐视戒律,看不起净土法门,说什么:自心本性原自清净,有什么善恶、持犯、自他、净秽的分别,只要任意自由地想干啥就干啥,那就是如如佛了。整天是口口谈空,步步行有,这种人,听他们说的话,都是高出九天之上的,考察他们的行宜,简直是卑入九地之下。这种人,活着是法门的败累,死了是地狱的主人。这种人,就是跟修持净业带业往生的人比起来,用天地悬殊都不足以形容两者之间的好坏差别,更别说跟上品往生的人比了。所以有想要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的人,请从持戒念佛,真实修行上做起,自然可以不虚所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