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孩子——写给正在给孩子辅导的家长们原创许新江
(2025-03-19 09:23:48)
标签:
育儿 |
如何辅导孩子——写给正在给孩子辅导的家长们
【案例】一个短视频: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急哭了
,孩子安慰妈妈,眼神中全是担心:“妈妈,小孩不认识字是正常的,又不是不正常,每个小孩都要上课……”孩子自己也忍不住流出了眼泪。妈妈在听到这样的安慰后,调整了心情,继续辅导。
【问题】这一幕让人既心疼又感慨。其实,这位妈妈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她或许是对孩子的学习寄予了厚望,或许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孩子的学习问题成为了情绪爆发的导火索。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辅导方式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解答】
一、家长的角色:陪伴而非代替
短视频里的场景让无数家长感同身受:妈妈辅导作业急哭,孩子红着眼眶安慰"妈妈,小孩不认识字是正常的"。这一幕像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焦虑。网友@雨过天晴分享的经历更值得深思:她家二宝一年级时拒绝阅读打卡,老师催得急了就拍假视频应付。结果到了二年级,孩子自然就会阅读了,乘法口诀也背得滚瓜烂熟。
这让我想起邻居家的故事。张姐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铅笔削得比笔尖还尖,作业本上稍有涂改就要求重写。去年冬天,孩子突然在作文里写道:"我讨厌妈妈的眼睛,它像扫描仪一样盯着我。"后来张姐改变策略,每天只花15分钟陪孩子"玩学习",比如用扑克牌算24点,用积木摆古诗场景。三个月后,孩子主动要求参加学校的数学竞赛。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成为第二个老师。"就像园丁不会代替种子发芽,家长的任务是提供阳光雨露,而不是替植物生长。(参考阅读:《像种庄稼一样进行家庭教育》)当我们把"辅导"变成"替代",就像把孩子的小翅膀绑在自己身上,看似在助力,实则在扼杀他们飞翔的可能。
二、辅导≠教学:别让焦虑毁了亲子关系
网友@静待花开的留言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困惑:"我儿啥都懂特贴心,就是懒和敷衍让人崩溃。"这种矛盾心理,本质上是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教师有系统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而家庭辅导应该是查漏补缺的"私人定制"。
表姐的做法值得借鉴。她教孩子写作文时,先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然后让孩子用三句话描述最喜欢的情节。发现孩子总用"开心"形容情绪,表姐就带她去公园观察:"蝴蝶飞过时你的眼睛亮了一下,这叫惊喜""摔倒后你笑着爬起来,这叫勇敢"。现在孩子的作文本上,老师经常画着笑脸批注。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6-12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20-25分钟。但很多家长却要求孩子连续坐1小时写作业,结果导致孩子产生"超限效应"——越催促越拖拉。就像网友@云朵妈妈说的:"打卡任务我带着读,学习是长久的事,不是一下子就会。"
三、不会辅导怎么办?掌握这三个原则
1.
网友@成长路上的案例令人深思:孩子做错小事,父母先指责,孩子反而安慰"洗洗就好"。后来他们学会包容,适当批评。这启示我们,当辅导陷入僵局时,不妨暂停一下。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建议,家长可以设置"冷静角",放上孩子喜欢的绘本或玩具,当情绪激动时,先一起读个故事平复心情。
2.
乘法口诀背不会?网友@开心宝妈发明了"口诀飞行棋",每走一步都要算出对应格子的乘法题。语文生词记不住?可以把冰箱贴换成生词卡,每次开冰箱都要读出一个生词才能拿零食。这些方法让学习变得像闯关游戏,孩子在玩中学,效率反而更高。
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这个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家长的辅导技巧。比如教孩子系鞋带,可以先示范分解动作:"第一步,拿住鞋带两端;第二步,打个交叉结……"然后让孩子跟着做,逐渐减少帮助,直到孩子能独立完成。就像网友@豆包爸爸说的:"我教孩子骑自行车时,先扶着后座跑了三天,第四天松手时,他居然自己骑出去了。"
四、自我调节:家长也需要成长
短视频里的妈妈最终调整心态继续辅导,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网友@星空下的思考说得好:"妈妈哭的不是孩子不识字,是工作家庭的压力突然找到了出口。"这提醒我们,家长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建议家长建立"情绪账本",记录每次辅导时的感受和应对方式。比如李女士发现,每当孩子写错字,她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亲撕作业本的经历。通过心理咨询,她意识到这是将原生家庭的创伤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现在她准备了"情绪急救包",里面有孩子画的全家福和鼓励的话语,焦虑时拿出来看看,就能平静许多。
《无分别的爱》作者林巨老师强调:"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修行。"就像网友@小树妈妈分享的:"我和女儿约定,每天睡前互相分享一个'今天最棒的自己'。现在她会说'妈妈今天没有发脾气,最棒!'而我也学会了发现她的闪光点。"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当我们学会退后一步,用信任代替焦虑,用耐心代替催促,就会发现:那些我们以为孩子"不会"的瞬间,其实都是成长的伏笔。就像网友@彩虹糖说的:"给彼此一点时间和空间,没有什么事儿是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让我们放下"完美家长"的包袱,和孩子一起享受这段跌跌撞撞的成长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