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璋等:瞄准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2025-02-25 08:25:28)

文章作者:熊璋,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基地”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洁,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原文有删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ciaic80xhhBribcW8B0PsMwOI2I4ib8YiaHicnfIKHSOB8REPTSNYjmI3ETky54euvAlc7ibrcmIQ4iacH0SDs36IQnjTQ/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本文围绕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讨论如何强化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积极态度,如何把握创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精神,如何扎实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

服务立德树人

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下一代从启蒙到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学段,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支持;而教育强国战略则为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等。


从来没有抽象的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身心健康促进、艺术审美、劳动实践等过程中全面落实的,当然其中就包括各学科的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人工智能的学习。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瞄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


有些大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尝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

(1)知名拔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强,学生学有余力者居多。例如,有的学校开出了很多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的课程,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框架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创新等几个层次相对应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3] 这样的案例有示范引领作用,但是要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尚需时日。

(2)重视相关竞赛的中小学,有专业的指导师资,有参与相关学科竞赛的传统,少数拔尖学生非常热衷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这样的案例对于培养拔尖学生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并不适用于培养全体青少年的场景。

(3)关注科创教育的中小学,有很好的科创实验室和条件,有科创师资和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入科创场景。例如,有的学校一直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抓手和特色项目,内部强化重点投入、构建系列课程、扩充专业师资、扩建实训场地、购进先进设备;外部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助力,已经初步形成充分面向每一个学生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特色育人格局。这样的案例对学生培养非常有价值,有推广的空间,但是如果其他学校各方面条件无法支撑,能够全面参与的学生可能仍然是少数。


二、

立足科学教育

创新规划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要与信息科技课程协同发展,坚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教育属性。


(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思想、观点和技术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经济学、神经科学、计算机工程、控制论,甚至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因此把大学的相关内容经过简单裁剪移到中小学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所谓“科学教育”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和实验实践,而是强调激发兴趣、鼓励探索。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按照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展开,需要在规划、内容、方法、实践、素养、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一要规划个性化可迭代的课程体系;二要确保教材和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三要采用经过验证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四要设计真实世界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五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六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创新


要开拓创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为中小学生营造人工智能学习场景和生活场景,让他们在学校就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场景的体验,给他们提供学习和研讨人工智能的资源,助他们探索和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的尝试,促他们与人工智能共存共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让下一代获得足够的智能社会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与信息科技课程协同发展,同时充分赋能跨学科融合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本身也必须走科学的道路,是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创新。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上也是很难分开、相互独立的。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课程融合协同发展是一条科学的道路。首先,可以避免二者分开实施的内容高度重叠;其次,将人工智能内容融入信息科技知识体系,借助其实践场景赋予具体应用背景,并依据信息科技课程递进难度安排内容、利用熟悉情境助力理解,可以防止人工智能内容超出学生认知范围而空洞无物;最后,可以预防教师分流分散,削弱师资力量。


同时,在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具备给各学科教与学赋能的作用和价值,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授给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因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学科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具有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特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与工具,让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未来教育新生态的基础,很可能是跨学科的全域数字孪生和跨学科的全程人工智能。


三、

完善素质教育

扎实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202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全国各地在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


(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一代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必须瞄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这个大目标,让学生具备在数智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必备能力。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数字素养与技能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也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要避免功利化倾向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防止“四化”倾向:一是虚化,把超越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强加给他们,可能会令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着边际;二是弱化,把部分非常具体化的操作(比如编程、机器人操控等)当作人工智能教育,可能会令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够科学;三是分化,把个别的人工智能工具当作全部,可能会令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四是神化,把科学的人工智能当作痴迷依赖的对象,可能会令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够客观实际。


(三)扎实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打造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


为了确保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我们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建立起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切实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14] 进行角色转换升级,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生活的导师。


首先,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这要求教师不仅熟悉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和新技术,以便指导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教师可以高效管理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关注和发展空间。其次,教师要作为学生的陪伴者,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未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进而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最后,教师要作为动力激发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比如虚拟现实(VR)课堂、游戏化学习情境等,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技术的主导者。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并应对新挑战。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全方位的学习伙伴,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通过这一转变,教师不仅能更好服务学生,还能在职业发展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