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教育杂谈200】老师,怎么让学生爱上你的“学科”?(一)
(2025-02-24 15:05:37)率先垂范:做学生成长的风向标
俞敏洪说:老师要鼓励全班最后10名学生,在后面推他们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在你的课堂上,感受到有尊严的生命状态,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我在学校时,带队伍有个“保留节目”,每一位调入学校的老师都至少参加一次主题论坛“我的老师”,讲一讲求学历程中,对自己产生深深影响的老师。那些或让人感恩,或让人愤懑的成长故事,一次次证明着教师的价值: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细微之处的关爱就能让一个孩子迷途知返,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让学生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师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最重要的要成为终身学习的人。不断提升自己,用爱去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一个不断更新自己,处于进取状态的人,会保持清新自然的精神面貌。在这样的老师引领下,学生不仅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更会明白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內驱力就会产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充满热爱:做任教学科的钟情者
我做语文老师时,常常在学生晨读的时候,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混杂在学生的读书声中忘情的朗诵,或者把自己刚刚写好的散文、诗歌津津有味地读给学生听,陶醉于满教室学生向我投来“崇拜”的眼神。
我并非是为了向学生炫耀自己的水平,而是期望学生透过我的行为,体味到我要教给大家的“语文”,给他们的老师带来了多么精彩的生命状态。
事实证明,很多学生之所以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教师兴趣的缺失。
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兴趣,难以自觉地、深刻地体会教学的价值、意义,对教学工作消极应付,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得到学生的青睐;另一方面,教师缺乏专业兴趣,很多教师都不是求学时的优秀学生,在自己的学生阶段就没有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真正兴趣,而工作后的功利思想和职业倦怠又很普遍,自然也无法靠自己去感染学生。
假如一名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的时候,本身就不能被文本所打动,你又何以打动学生?口口声声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可自己范读起来却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滋养儿童对知识的热爱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兴趣才能激发兴趣。可以说,教师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教师的最大悲哀是把一个对这门学科有兴趣的孩子弄得没了兴趣。所以,且不说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多少策略,仅就教师本人的职业兴趣、学科爱好以及课堂教学激情如何就至关重要。
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我的教育信条”。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兴趣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而且说明,学生兴趣的发生,与教师的兴趣密切相关。
假定天赋:做赏识学生的有心人
在学生发展问题上,人们常常为“天赋论”所困,似乎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某方面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后天无论多努力也没有用。这样的论调误导了不少学生和老师,让学生还没“真正开始”就“宣告放弃”了,让老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不是我教的不好,是他的确没有天赋。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拥有一般水平的天份,通过正确的努力,照样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天才。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智商是120,但靠着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一生在物理学上成就卓著,获得了许多智商更高的学者都无法企及的成果。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成功背后,至少在该领域投注了超过一万小时的时间。
教师不妨掌握一个重要的工具,即“假定天赋说”——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天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潜能的判断,给学生预设一个“天赋”的方向,并不断强化。
比如,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以老师的经验,你语言能力这么强,应该具备成为作家的潜力啊;你的逻辑思维超乎常人,应该能在数学上有所成就,等等。
这并非对学生的“欺骗”,而是运用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发挥期望的价值。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遵循这样的心理特征,用“假定天赋”的方式,能唤醒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自信。
事实证明,这常常是卓有成效的策略,一旦被教师合理运用,将展现出出人意料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