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北京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进程及提升路径
(2024-12-04 08:16:40)本文旨在呈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发展,思考教师数字素养助力北京数字化发展的实践逻辑,建言北京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北京乃至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参考。
01
教师数字素养概念及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与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开启了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进程。近十多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文件,加速培养现代化教师。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以应对时代发展要求成为题中之义。
我国在2022年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该标准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细分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与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教师数字素养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学生思维情感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场景的应用融合与生态重塑,最终能够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现代性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素养。
02
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助力
北京教育数字化进程推进逻辑
从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看,经过百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教育信息化融合“双百行动”计划以及当前正在推进的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北京市人工智能基地学校等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话语逻辑正从系统、平台、资源、工具走向模式、机制、创新、文化的发展阶段,技术正成为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内生性变量。当前,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正指向课堂教学迈向大规模、常态化变革发展阶段,课堂教学生态建构中的结构化、系统性、深层次特征凸显,具体含义如下。
“结构化”指的是数字技术支持教与学关系重构,突出体现在以学习活动为特征的进程结构生成,具有主动性、建构性、交互性和实践性。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从关注教学设计转变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进程围绕系列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这不仅是对课堂形式的改变,更是对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深层次重构,需要以教师面向数字素养的专业成长带动课堂教学转变与学生素养提升。
“系统性”指的是数字技术支持“课前、课中、课后”贯通性教学与“教-学-评”一体化,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进行系统性重构。数字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实现多途径数据记录与采集、智能学情分析、个性化诊断与反馈、精准资源推送等,为实现贯通性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创造可行性。教师需要提升数字素养,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贯通性设计学习过程。同时,教学、学习和评价需要进行一体化、系统性设计,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避免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割裂。教师需要建构评价意识、评价手段、评价能力,将数字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深层次”指的是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教学深度变革,指向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知识迁移运用中发展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三个方面的素养。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人机协同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素养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工具,教师能够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借助增强互动体验的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情感体验;通过在线协作平台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03
面向数字化的北京中小学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途径
面向数字化的北京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要综合考虑技术迭代升级、教育发展变迁、学生学习变革与教师发展的真实需要。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思维。应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贯穿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同时,应加大跨部门合作,改变科研、教研、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多部门、离散性发展方式,建构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克服教师发展中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难、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要满足难等问题,激发教师内生性的数字素养提升意愿。
第二,积极实践,建构包容数字素养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应开创数字时代教师变革性专业发展新范式,该范式具有四个特征,包括多域协同、行动生成、场景伴随、精准赋能,包括“多域协同”“行动生成”“场景伴随”“精准赋能”,使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过程能够精准贴合教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第三,评价助力,建立常态化规模化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机制。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反思性的专业发展服务,定期评估教师群体的数字素养,采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支持,形成教师的数字素养大数据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报告,智能推荐适合教师需求的数字素养教研内容,实现教师数字素养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