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
(2023-12-20 10:38:00)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关注三个方面,批判性思维,联想思维和设计思维,我们的使命是,今天连接世界想象力,让孩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明天成就孩子的未来胜任力,让孩子上下求索,卓尔不凡。
雨果曾经说,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那我们的创意想象课程就是让大海深处的“潜水者”浮出水面,把深潜在孩子脑海深处的东西外显出来,强化和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程,优秀的课堂就是不断的拓展孩子的思维边界。
我们也要强调反常识性思维,反常识性思维其实非常重要,它是以质疑批判、探究创造为特征的思维,属于高阶思维。
人们喜欢常识性思维,是因为其有安全感,人们生存的环境、思维的方式趋向于守旧,这样才会有安全感。但是创造本身是反常识性的,没有反常识就没有创造力,所以学校教育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两种思维。
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就是要让孩子成为聪明的人。
学者胡卫平曾经在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结构模型中讲过三个要素:第一是包含想象力、思维的创造性过程,第二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创造性品质,第三是创造性产品。
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对未来的想象,是多种的、丰富多彩的,不再是单一的。
有一个孩子曾经问我:“程校长你知道雨是什么做的吗?”我答雨是水做的,这是常识。她说:“不对,天上下的雨不是水做的,而是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橘子!”
孩子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但是我们长期的习惯,不自觉的把孩子的想象力压下去了。
未来胜任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力
创造力关键在于想象力,在于思维能力。学校目标不在于培育优秀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我非常认同张华老师的两句话:要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等他长大了再创造。
培育孩子的想象,儿童的思维,它往往是感性的、自我的、超验的、诗化的,属于想象和幻想的。而成年人的思维往往十分现实化、抽象化、理性化,非常功利。
埃隆·马斯克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孩子没有“内驱力”。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21世纪的魔法师;想象力是没有极限的;别让任何事情阻止你;尽情地变魔法吧!
我们可不可以设置一些没有答案的课程?创意想象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
我们学校的孩子设计了很多未来校园:料理学校、专门培养特工的007学校、宠物学校……用AI软件绘制的未来学校,长相非常奇特。我们今天不再着重或者不首先培养孩子们绘画技巧,而重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
华师大校长钱旭红曾说:教育最大的危机,是教育质量支撑不了国家对创新的需求。他认为,创新的载体是创造性人才;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教育应该超越知识和技能,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培养思维。我们研发的课程:
小学阶段开设儿童哲学,培养孩子们天问的思维习惯;
初中阶段开设形式逻辑,让孩子掌握思维方法与规范;
高中阶段开设审辩思维,造就孩子创新的批判性思维。
“儿童哲学”之父——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关注的是儿童的灵魂丰富和思维发展。
儿童哲学这门课程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思考,每个孩子要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用绘本的方式记录思考,由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参与探索。
孩子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们的天问:为什么妈妈会生宝宝?精灵真的存在吗?植物会睡觉吗?梦想都能实现吗?平行世界真的存在吗?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
英国杜伦大学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学生,数学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关注三个方面,批判性思维,联想思维和设计思维,我们的使命是,今天连接世界想象力,让孩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明天成就孩子的未来胜任力,让孩子上下求索,卓尔不凡。
何为真正的学习?
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在于重建学习方式,我们的社会已经重新定义学习的含义,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学习。
而所谓真实的学习,要求所学知识、能力是真实的;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迁移的。
事实上,“真实性”不等于“真实”,所谓的真实性是指“为了真实”,也就是说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
戴娜·劳尔认为,“真实的学习经历”应具备四大要素:
(1)真实的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2)真实的内容,建立学习任务与职业或社会的联系;
(3)真实的参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论证;
(4)真实的观众,拓宽学生成果展示的渠道。
学校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儿童财商,初中阶段开设少年理财,高中阶段开设青年创业。老师带着孩子真正的去做基金投资,去思考投资逻辑,以培养孩子的形成基于实践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的能力。
一次成功的学科实践活动,既要有学科逻辑,又要有经验逻辑,怎么样让学生由知识学习走向素养的生成,依赖于老师自身的能力。
在老师的选择上,校长应有自主权,选择什么样的老师走进校园,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开设课程,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都需要斟酌,需要比较选择。
本文整理自程红兵在2023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