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石周家摩崖石刻 ——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2013-07-17 16:39:48)
标签:

佛学

分类: 威海历史

http://s4/mw690/001HzHgOzy6Kr4vzen1e3&690——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TITLE="双石周家摩崖石刻 ——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

但凡对地名比较留意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地名是以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而命名的,比如山东山西是以位于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命名,河南河北是以黄河为界划分命名。在威海的村落中,自然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河东、河西、岭上、岭下、墩前、墩后这样地名举不胜数。在荣成大疃镇,也有几个村子是以这种方式命名的,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格外引人注意,这几个村叫双石周家、双石董家、双石孙家、双石于家、双石尹家。为何这几个村会不约而同将双石置于村名之前呢,这个“双石”又究竟是何物呢?

    通过查阅资料,我在光绪版《文登县志》上找到了“双石”的踪迹。《文登县志》中引用了宋代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其中记载:“山有二石耸立,高二丈。东西相去一丈,望之如门。”除了《文登县志》外,清代的一本《废锋呓》也对“双石”有所记载:“邑东南五十里有两石,突出平地,高各三寻,锐端南曲,遥望雅似羊角。迫而观之,北向作狮子形。《邑乘》所谓石门山,即此也,土人名之曰双石。周遭地势平衍,六村环绕,皆名双石,因石得名也,各举土著之姓以别之。” 有此可见,“双石”早在宋代就已存在,当地的人都叫双石,后来周围的六个村子都是以双石命名,这就解释了本文开头的疑问。

    http://s16/mw690/001HzHgOzy6Kr4AabKf8f&690——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TITLE="双石周家摩崖石刻 ——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    为了一窥双石真容,我和威海著名学者孙建军前往双石周家,考察双石遗迹。在双石周家村北,一个小学的后院,我们找到了大名鼎鼎的“双石”。仲夏时节,一小片茂密的树林围绕在双石周围,郁郁葱葱,与周围收割不久一片黄色的庄稼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穿过草丛来到双石近前,只见两块大石,高约3米,相距1.6米左右,东边石稍大,北面有刻字,是阴刻楷书,虽有磨损,但仍能辨认。刻字内容是“山拟龙门高应东村英子跃,石同雁塔此处必题状元名”,“海运官、季牢山、大人六七十三,”每个字有一平方分米大小。西边大石的北面上部有一个块突出,从东面看去,好像骆驼回头一般,后面的大石就是驼峰,在“骆驼“的背部有雕刻痕迹,似棋盘模样。除了34个刻字外,现场考察的情况与《太平寰宇记》和《废锋呓》中记载完全符合。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这两块大石如何而来,刻字又是何时何人所为?

    http://s1/mw690/001HzHgOzy6Kr4BAIWk40&690——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TITLE="双石周家摩崖石刻 ——数百年前的豪言壮语" />    古代人利用石材,主要是两个原由,一是作为建筑构件,或者作地面,或者作底座,或者作装饰;另一种则多是作为石碑,或记载重大事件,或是作墓志铭。但无论那种用途,石材都是要经过加工,外形规则。而这两块大石,外形极不规则,更少有人工痕迹,很难相信是人力迁移过来,极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在这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忽然耸立出两块3米多高的巨石,这不得不让人感慨,或许这就是造物主闲暇之时,信手拈来的涂鸦之作吧。而双石上的刻字又是何时何人所为呢?

    在双石刻字上出现了“海运官”这一官名。根据史料记载,元代是古代海运最繁荣的时期,以海运方式从江浙地区向京师运送了大量货物。但到了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会通河开通,漕运繁荣,海运从此废止,后来虽偶有复兴,但时间很短,而且规模不大。所以,海运官这个职位应该是元代和明早期才会存在的职位。因此,很多学者根据此项断定双石上的刻字是元代所题。这种观点已被官方接受,被记录在《威海文物概览》和《追寻历史》两本书中。在刻字中,很明显看出作者对考取功名的追求,所以在刻字这个年代,是有科举这种方式进入仕途的。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曾经一度终止了科举,直到元皇庆二年(1313年),元朝建立了42年后,元仁宗下才诏恢复科举,所以刻字的年代绝对不会早于这个时期。综合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双石摩崖刻字的年代应该在1313年至1412年间的元末明初时期。

    很有可能是元末明初期间,本地一位位叫季牢山的读书人,虽然已经做了海运官,但并不满足这一小吏的差事,一心考取功名,谋求仕途。他见到这双石奇特,巍峨耸立,有感而发,先是称赞双石“山拟龙门”、“石同雁塔”,而后希望东村英才鲤跃龙门,金榜题名。他写下这对仗诗句,刻于石上,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家乡读书人的殷切期望。从对联中的语气不难看的出,他对此胸有成竹,满怀信心。然而遗憾的是,我在元末和明初的状元名单上并未找到季牢山的名字,甚至进士名单上都没有。看来这位兄台,除了在双石摩崖上留下这豪言壮语外,并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也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其他只言片语。不过在双石摩崖西北二十公里的文登县城,明清时期却的确出了不少进士,并一度以“文登学”名响天下,这里倒是真对应上了对联中的鲤跃龙门。

    2009年12月,双石周家摩崖石刻被威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我们考察之时,文物保护碑已被送到石刻旁边,正准备被安装竖立。从此之后,双石不在寂寞,有了陪伴他们的另一块立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