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藏古洞风云合,人泛仙槎雾雨蒙——云光都初考

(2013-07-17 15:57:10)
分类: 威海历史

云光都是明清时期文登县下辖的一级区划单位,大概设立于明初,到1924年撤销,延续五百余年。根据雍正版《文登县志》载,文登县下辖中温泉都、朝阳都、云光都、辛汪都、甘泉都、迎仙都和管山都[1],云光都就是其中之一。

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政府在北方各地基层推行两种制度,其中一种是村社制,在县下设乡,乡下设都,都下为社,“凡五十家立为一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2]”。到了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在在全国推行里甲制,“谕户部编民百户为里。婚姻死丧疾病患难,里中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春秋耕获,通力合作,以教民睦”[3]。及至清朝,多在县下设乡、社,以乡领社,以社领村[4]。不同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相互影响,使得有些地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基层组织结构,明清时期的文登县就有一套与周边各县不同的都里制,即在县下设都,以都领里,以里领村,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文登辖六都五十里共一千三百一十八村庄。文登的都里制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划分出去的荣成县。

云光都位于文登县东南,东、西、南三面面海,北面与甘泉都、朝阳都接壤。辖区范围包括今天荣成市虎山镇、人和镇、石岛管理区的全部及大疃镇、滕家镇和文登高村镇的一部分。云光都的位置如图1所示。

http://s4/mw690/5cfc1036te1b079359cb3&690

图1 云光都在现代威海的位置

云光都原下辖一至十一里,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时,划出云光都六里和十里,同时靖海卫撤销,原靖海卫地区改为靖子甲划归云光都内,此后云光都下辖“十里十堡共二百四十六村[5]”,如图2、图3所示。

http://s5/mw690/5cfc1036te1b07ea1aca4&690

图2   1897年文登县区划图,东南角为云光都[6]

http://s12/mw690/5cfc1036te1b07f56df4b&690图3  1894年荣成县区划图,最南端为云光都六里和云光都十里[7]

云光都这片地域上曾有过悠久的历史,从唐代至明清一直有文献记载。

唐代中日韩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石岛作为北方重要港口之一,曾是唐朝与日本、新罗海上往来的重要港口,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曾到达过石岛。新罗人张保皋控制了唐朝与新罗的海上贸易路线,在赤山建立了法华院,后来日本僧人圆仁曾长期在此修行,并将他的见闻写在《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之中。唐开成四年(839年),圆仁以请益僧的身份随遣唐使团经海路到达扬州,后乘船北上到达赤山,进入法华院停留;开成五年(840年)二月二十日圆仁离开法华院向北行二十里,经望海村到文登县城更换文碟[8]。现在的地图上依然有望海倪家和望海曲家两村,位于张家埠湾北面,此处是从石岛前往文登县城最近路线的必经之地,望海倪家和望海曲家很可能就由原来的望海村分离而来,而圆仁正是经此处前往文登县城。圆仁在中国周游九年学习佛法,唐会昌(845年)七月回到赤山法华寺,并在此停留两年。唐大中元年(847年)九月二日,圆仁从石岛出发,经新罗回到日本,在日本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纪》用汉语写成,真实再现了唐代时期我国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与《马克·波罗游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并称为东方三大游记[9]

金代大定年间,全真祖师王重阳率领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崑嵛山一带建立了“全真教”。金大定九年(1169年),全真七子之一王玉阳独自来到铁槎山隐居。铁槎山位于云光都十一里,今天荣成人和镇境内,滨海而立,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5公里,主峰清凉顶,海拔539.8米,是云光都最高山峰。王玉阳开始在铁槎山云光洞隐居修行,“志行苦修,制炼形魂”,“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九年,未尝昏睡,人称“铁脚仙”。九年苦修后,王玉阳经常往来于齐鲁之间,为全真教在山东的东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0]。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王玉阳第二次被金世宗召见,返回山东后路过宁海,留在圣水岩,没有再返回铁槎山。但是铁槎山和云光洞却成为了此地一处名胜,引得许多文人骚客登高作赋,明代常康曾做一首七言律诗《铁槎山》“群峰簇翠五云中,眼界横收六宇空。山对鳌头开背阙,水环螺髻见珠宫。龙藏古洞风云合,人泛仙槎雾雨蒙。幻迹三山谁惯见,登临飘渺盼仙翁[11]”。铁槎山与云光洞名声在外,后来云光都的命名,可能与王玉阳修行的云光洞不无关系。

明朝倭寇经常侵扰我东部沿海地区,为抵御倭寇入侵,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置了诸多卫、所、寨、堡、墩等军事设施及巡检司,在云光都内就有靖海卫、宁津所、赤山巡检司、马家寨、青木寨、光禄寨等[12]。靖海卫为云光都内最大军事单位,建于明洪武明洪武十三年。据《靖海卫志》记载,“靖海卫古名普庵郡,明魏国公徐达平定东牟,草创卫治,洪武三十一年,始筑石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门四”。靖海卫曾驻京操军1593人,先后捕获倭寇313人[13],为保护胶东海疆起到了重要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朝裁撤靖海卫,改为靖海甲,划归文登县云光都,但古城遗址仍存于今靖海卫村内。

清朝灭亡后,民国初年沿袭了都里制度。1924年,文登县改都为区,云光都改为云光区,下辖各里不变。1930年,云光区改为第五区,区公所驻黄山集,原所辖各里撤销,另设5镇24乡265村[14],至此都里制宣告终结,延续五百余年的云光都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行政区划之中。

http://s16/mw690/5cfc1036te1b080c47bff&690附 1897年云光都地图(根据光绪版《文登县志》绘制)



[1] 雍正版《文登县志》卷之二 都里

[2] 仝晰纲:《元代的村社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

[3] 《明史》太祖本纪三

[4] 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荣成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11,第54页

[5] 光绪《文登县志》卷二 都里

[6] 山东省文登市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文登市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12,第6页

[7] 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荣成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11,第55页

[8] 圆仁(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第69页

[9] 刘凤鸣著《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第136页

[10] 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386至389页

[11] 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荣成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11,第1188页

[12] 威海市文化局,威海市文化管理办公室编,《威海文物概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4,102页、118-120页

[13] (明)郑若曾撰 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9页

[14] 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荣成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11,第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