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新赛季,出发前说说球童
(2009-02-09 13:24:18)
标签:
高尔夫张连伟球童体育梁文剑 |
朋友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我马上就要出发去香港了,今年的第一站是马来西亚。这两天一直在做新赛季的准备,包括练球和身体上的放松,感觉还不错,希望自己可以有个好的开始。
本来我今年计划中的第一战是上一个礼拜在印度,但那场比赛已经取消了。上个礼拜的亚巡赛,吴阿顺已经比我先行一步开始新赛季了。我这几天一直在关注他的比赛。昨天他打出63杆,我一直和乐乐在说,今年该是他发威的时候了。去年阿顺没有保住卡,但又通过资格学校杀了回去,这一点就足够让人尊敬。应该说,阿顺已经度过了在巡回赛最艰难的时期了。有努力和坚持,任何人都能做得更好。
这篇博客,主要是想和大家说一下我高尔夫生涯里和球童的那些故事。这个周末有杂志的记者过来采访,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应该说球童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之一。打职业这十多年来,跟我一起打过比赛的球童少说也有100多个了。其中有球场的驻场球童,也有其他行业的朋友,还有很多现在已经是很出色的职业球员,比如古翠林还有古浩然。2001年伍兹来中国打表演赛,则是阿冲帮我背的包,他现在已经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了。
应该说,和众多不同的人在球场上合作,也给了我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一些经历。比如在记忆中,我年龄最大的搭档应该是前几年在加拿大打比赛时认识的一位当地华人。他叫Stephen Wong,现在应该有60岁了吧,算是我的大哥辈的朋友。在加拿大的时候,他经常到现场看我打球,偶尔客串我的球童,还帮忙接送我,给了我很大帮助。2004年在泰国的尊尼获加精英赛,50多岁的他专门到泰国给我背包,结果因为不适应泰国的炎热天气在第一轮背到第16洞突然抽筋,我只能自己背着球包打完最后两洞。这在当时的比赛算是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后来说起这件事情,他还会显得不好意思。我们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每年的香港公开赛,他还常会回来看我打球。
和各种职业身份的球童合作,就会碰到各种有趣的事情。比如我的老友赵建国,在西班牙瓦尔德拉玛举行的的VOLVO大师赛上曾经找不到方向。那一次练习轮,他在一个球洞背包背到一半突然往回走,我往前走了很久才发现,现在说起来又是件趣事。后来他跟我说,是对球场的职业敏感让他分了神,他感叹,那个球场实在是太漂亮了,启发了他很多,才走到一半他就误认为是已经上了果岭。
跟我合作过的这么多球童,无论是谁,都有着自己的特长和行事方式,有的在球场策略上有一套,有的则会在日程安排上考虑得更细致些,有的则会帮我控制比赛环境,或者是在比赛心态上帮助我。比如说,我前些年打澳门公开赛时合作的球童Winston,在保护球手不受干扰上做得很好,阿冲的哥哥阿剑则在调整挥杆节奏和技术动作上对我帮助很大。而前不久在世界杯上合作的苏东,在球场策略的应对上很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总之,感谢这么多年来在球场上帮助过我的人。其实这次回顾这么多年职业生涯和球童合作的经历,我也想说明一件事情:在高尔夫运动中职业球童是很重要的。这些年和不同的人合作给我带来很多不同的经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回过头想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没能找到一个固定的球童,这同样是我的一大遗憾。
最近几年,跟我合作最多的是阿剑,我也可以说,现在对我而言他是最好最称职的球童。因为我们一起合作了足够长的时间,我们都互相很了解各自的心态、性格和习惯,这是配合默契的基础。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球童,和提升自己的技术同样重要,这句话并不过分,相信每位职业球手,尤其是曾经出国参赛的球员,都体会过球童的重要性。那是搭档,是球员的另一个大脑,也是左膀右臂。
我在欧美和日本都打过球,那里大多数的球手都会有自己的固定球童,而欧美的很多球会并没有固定的驻场球童。在那里,球童更多地只是一种和球手合作,而不是为固定球会服务的职业。但在中国,现在还没有专业的球童群体。这其中也许有观念上的原因,但中国高尔夫发展下去,迟早是要和国际接轨的。尤其是对于下一代球员来说,如果想有更大的突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固定球童是必须的工作。
现在在球会工作的球童,很多都只把好好练球,以后考职业教练或打职业球员当作自己唯一的出路。但其实,考虑以后去做一名职业球童也未尝不可。中国的高尔夫发展下去,以后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分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做球童的特长,可以成为球员很好的伙伴和助手。
就我自己而言,我也希望可以在今年找到一位固定的搭档,因为阿剑结了婚做了爸爸,以后和我一起四处奔波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了,如果可以找到一位懂高尔夫,可以帮助我制订球场策略和调整心态的伙伴就再好不过。如果能懂英语那就更好,那样在国外就可以帮上我很多忙。其实,各位网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给我留言或者发信,留下你的电话、地址和个人介绍,说不定在你们当中,也会有很出色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