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犇犇照例早早地起来,问多多能不能玩儿。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去他们所谓的“免费公园”。
先是玩儿沙子,其间吃水果。多多只吃香瓜,犇犇则吃杏和李子。玩儿够了游游逛逛,上蹿下跳。一个人说要拍照,另一个也积极配合。而平时则俩人合伙儿拒绝拍照。顶着大太阳去吃饭,多多要吃麦当劳,犇犇要吃肯德基。让他们自己商量到底吃什么,否则就各吃各的。照例,多多让步说吃肯德基。多多吃汉堡,犇犇吃鸡肉卷,都吃原味鸡喝果汁。然后去玩儿小滑梯。有时俩人一起对付“敌人”,有时一个玩儿一个在一旁悠闲地看。
叫他们走,犇犇说要去多多家。问多多什么意见,多多说行。于是在多多家,犇犇算数学题,多多看电视。间或俩人忽然不知从哪儿陶腾些东西,问大人们买什么,或者答对一道题可以领一个小玩具。不一会儿,俩人一阵笑闹,然后又安静地各玩儿各的。

每天放学,如果不是家里有事,无论刮风下雨,肯定是在一块儿玩儿。当然,有别的小朋友时,俩人也会被离间或故意“反目”一下,比如别人家也开车了,多多则一定要坐别人家的车。而犇犇也总是很了解地预先问妈妈:“今天多多会坐谁家的车呢?”

犇犇和多多从小班就是同学。渐渐熟悉起来源于升中班前的那个暑假。班里只有几个小朋友暑假也上幼儿园,其中就有他们俩。在升中班时,选择的又都是蒙氏班。然后,放学后两个人经常说起要和对方一起玩儿。就这样,开始了每天放学尽情地玩儿。从此,内向的犇犇也开始有了一个所谓的朋友。

冬天玩儿雪,夏天玩儿水,一天又一天。有时还有其他小朋友,打起来,大哭,又和好,一起玩儿。
很多次,犇犇和多多平均一会儿打一架。咬、掐、打、踢……俩人的脸上胳膊上经常挂着彩,连老师都知道。其实多多属于不打架的孩子,老师也这么认为。多数时候都是犇犇不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架的频率渐渐低了。偶尔打,不需道歉,转身即好。
这也与家长的态度关系很大。只要不太过激,既不劝解也不评论,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把握。

于是,幼儿园、校园、公园、游乐园,到处都是相约一起玩儿的记忆。还一起去沈阳、葫芦岛旅游。起初,也一起去美术班画画,有时犇犇不爱去,有时多多不想去,俩人步调很少一致。但最后都很一致地告别了美术班。玩儿,就是专心地玩儿。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犇犇和多多成了非常固定的好朋友。

一起揪树叶切墩儿做饭,一起抓蚂蚁给人家做手术……有时貌似热衷同一件事,但细看,发现他们还有不同的分工。

每天早晨在幼儿园遇到,俩人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说点儿所谓的秘密,什么赛尔号卡片,什么“小妹妹兽”。老师拍的很多照片,犇犇和多多都是在一起。本来犇犇是小个儿,多多是大个儿。一个往前挪挪,一个往后窜窜,就能够得着了。

犇犇喜欢热闹,多多偏向安静。每次小测验,多多基本都是满分,而犇犇总是差一两分。但他们互相承认彼此都是班里“学习好的”。犇犇又蹦又跳时,多多则很捧场地哈哈笑。犇犇出馊主意后,多多都很认真地帮忙执行。多多妈妈逗犇犇时,多多则使劲阻止,不忍心看着朋友被“欺骗”。

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时间这么快,一转眼就要上小学,两个人也即将分开。多多奶奶说,不知俩人的缘分会有多深,但小时候这几年的真挚感情是一辈子里都值得珍惜的。
是啊,看周围的孩子,也许会说有很多好朋友、跟谁都是好朋友,但用时间磨合出来的真正的朋友未必都会有。犇犇和多多的友谊,确实是童年里值得一提的事。其实并不主张孩子认为和每个人都是朋友,那样未免太理想化、太不切实际,他应该尊重他的亲疏好恶,也应该锻炼他在交往中有远近取舍。

很多时候,友情未必源于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那种用时间和真挚浇灌出来的友谊之花,会更芬芳。
真的应该祝贺犇犇和多多,在美好的童年里,拥有一个好朋友,一份美好而难得的情谊。
加载中,请稍候......